智東西
作者 云鵬
編輯 漠影
智東西7月2日消息,最近AI眼鏡圈,著實有點熱鬧。
前腳巨頭小米正式進軍AI眼鏡賽道、掏出旗艦首款產品,后腳老牌AR創企Rokid就正式開售了自家發布了大半年的AI眼鏡Rokid Glasses,而就在最近,蘋果AI眼鏡路線圖首次曝光,預計年出貨量最高直接飆到500萬副。
▲蘋果XR產品路線圖預測,來源:郭明錤
近日,據國內XR Vision報道,小米AI眼鏡首銷3天銷量或已接近5萬副,創下了中國AI眼鏡最快銷售紀錄。
▲XR Vision報道
Rokid創始人兼CEO祝銘明親自在這篇文章評論區回復網友說道:“產品不大一樣,其實沒太大競爭,要和小米學習。”
▲祝銘明評論
根據京東官方戰報,小米AI眼鏡開售12小時銷量就突破了萬臺,直接沖到了智能眼鏡淚目銷售TOP1。
▲京東戰報
根據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銷量TOP10眼鏡的品牌依次為小米、雷鳥、Rokid、影目、界環、星紀魅族、玄景、李未可。隨著未來華為、OPPO、vivo、蘋果等消費電子巨頭進場,這一榜單上的品牌或許會越來越少。
▲京東智能眼鏡熱賣榜
國內AR創企XREAL創始人兼CEO徐馳也在小米AI眼鏡發布當晚就曬出了京東購買的小米AI眼鏡。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小米AI眼鏡1999元的起售價并不激進,給友商“留足了活路”,對此徐馳評價道:“邏輯很簡單,AI眼鏡體驗還沒過線,沒到下半場搶市場的時候,慢慢來。”
李未可眼鏡創始人茹憶在接受媒體采訪中被問及如何看待小米做AI眼鏡時談道:“小米會推動這個行業的熱度,對我們來說,做好自己更加重要。”
不論如何,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小米AI眼鏡,友商們都很關注。
所以小米AI眼鏡到底賣的如何,首發真實用戶的反饋又是怎樣的?小米首款AI眼鏡有哪些突出的體驗長板和短板?智東西詳細梳理了京東、天貓、抖音、拼多多四大國內主流電商平臺的小米AI眼鏡銷量以及評論。
小米的第一款AI眼鏡,有沒有做到“及格”?我們嘗試找到答案。
一、四大電商平臺銷量突破3萬副,電致變色款全平臺缺貨
截至7月1日中午左右,小米AI眼鏡在四大電商平臺核心店鋪的前臺顯示銷量合計大約在3.1萬副左右,當然,這只是粗略統計,還有不少較小的三方店鋪有零星銷量沒有全部包含。
▲小米AI眼鏡在各主流電商平臺主要店鋪的銷量和評論情況
作為3C數碼第一大線上渠道,京東自營獨攬了2萬+的銷量: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官方商城雖然沒有顯示前臺銷量,但其評論數量卻已經接近600條,相比之下,銷量超過2萬的京東自營平臺,其評論數量顯示為1000+。
▲小米商城評價情況
如果按照跟京東自營相同的評價比例粗略估算,小米官網的小米AI眼鏡銷量大約在1.1萬副左右。加上四大電商平臺的前臺銷量,合計在4.2萬副左右。
這些只是線上銷量的粗略估算,小米在全國有約16000家小米之家,線下店鋪已經全面鋪開銷售。XR Vision報道中提到小米AI眼鏡3天銷量或接近5萬副,實際銷量應當只多不少。
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中國XR設備零售市場追蹤報告》,2025年第一季度,包含AR在內的AI眼鏡線上銷量大約為11.6萬副,其中AI拍攝眼鏡占比14%,大約為1.62萬副。
▲2025Q1 中國(AR眼鏡和AI拍攝眼鏡)線上市場主要品牌銷量份額,來源:洛圖科技
小米AI眼鏡首銷銷量已經超過行業季度銷量數倍有余,其巨大動能可見一斑。
供貨方面,目前各大電商平臺的自營和官方旗艦店均有1999元的標準版現貨,但單色電致變色款和彩色電致變色款幾乎均處于缺貨狀態。
閑魚等三方平臺的加價幅度大約在100-200元之間,加價幅度并不大。
▲閑魚三方平臺電致變色款小米AI眼鏡價格情況
二、深扒1000+用戶評價,從10個關鍵維度看小米AI眼鏡真實用戶反饋
銷量火爆背后,小米AI眼鏡的真實用戶反饋究竟如何?
AI眼鏡市場在國內發展仍處于極為早期的階段,絕大部分消費者對于AI眼鏡并沒有清晰認知,甚至極少接觸到。小米AI眼鏡的體驗能否支撐起其1999元的售價?在主流電商平臺的用戶評價中,我們能抓到一些共同點,也看到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在梳理評價時,我們主要選擇了小米商城和京東自營兩大主要渠道,小米AI眼鏡營銷造勢較強,各大直播平臺、視頻平臺都有較多測評或帶貨視頻,比如京東自營的“視頻測評”就超過了500條。
在梳理評價的過程中,我們盡量選擇相對客觀中立、非營銷類評價進行參考,從拍照錄像體驗、音頻體驗、AI體驗、佩戴體驗、交互體驗、通話體驗、連接體驗、配鏡體驗、續航體驗、建議等10個方向來進行歸類。
1、拍照“夠用”,優于Meta和雷鳥,防抖能力有待提升
在最核心的拍照錄像體驗方面,“夠用”是評論區最常出現的一個詞。
▲拍照錄像體驗方面代表性評論梳理
用戶基本都認為AI眼鏡的拍照和視頻效果是可用的,但與手機拍照相比仍有比較明顯的差距,眼鏡的優勢在于解放雙手以及第一人稱視角。
在明亮場景下小米AI眼鏡的拍攝效果會明顯優于暗光環境下,暗光環境下視頻拍攝的抖動現象是較為明顯的。
一些用過Meta和雷鳥AI眼鏡產品的用戶都認為小米AI眼鏡的拍攝效果是三者當中更優的。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AI眼鏡的相機CMOS是橫置的,并沒有像其“致敬”的Meta一樣采用豎幅的CMOS擺放方式,因此小米AI眼鏡默認出片是橫向的,這是兩者在拍照方面的一個關鍵差異。
san’ji
從用戶評論區發布的實際拍攝照片來看,小米AI眼鏡拍照成像的飽和度較高,整體畫面效果是比較鮮亮的,但明顯與景物的真實色彩有一定差別。
▲拍建筑
另一方面,從實際成片來看,小米AI眼鏡的防抖能力是后續迭代的重點方向之一,“糊片”的概率還是比較高的,評論區照片中很少有對焦準確、細節清晰的照片。
▲日常拍攝糊片
可以隨時隨地拍孩子這點確實在評論區被多次提及,是一個對家長非常有用的體驗。
▲拍孩子
在拍照體驗方面,拍照速度仍然有待提升,有用戶反饋稱要等到系統“咔嚓聲”播放結束后照片才能完成拍攝。
當然,還有些操作上的“BUG”也是很真實的,比如雖然按鍵可以拍攝,但按下的一瞬間眼鏡會因為手指的下壓而傾斜,導致最終成片是“歪的”,這是一個非常真實又影響體驗的細節。
2、小愛同學對話流暢,AI視覺識別準確率有待提升
既然是AI眼鏡,AI交互體驗自然是重點,根據用戶評論,小愛同學的反應比較靈敏、對話比較流暢是大部分用戶的感受。
▲AI體驗方面代表性評論梳理
用戶可以通過跟小愛同學的對話完成查天氣、拍照、拍視頻等功能,評論多次提到,小愛同學的翻譯和轉錄準確率都還不錯。
有用戶反饋,小愛在AI視覺識別的準確率方面還有待提升,一旦畫面復雜、有很多東西,AI就很容易識別不出主要物體。但大部分情況都可以正確識別主體,可用性還不錯。
▲AI識物
此外,AI識別后小愛給出的回復有些像是網頁搜索結果的直接輸出,不夠自然簡潔。
在體驗方面,戶外使用時小愛需要調大音量,否則可能會聽不清。
3、“充電快,掉電也快”
AI眼鏡的續航一直是這類產品的核心短板,小米AI眼鏡這次做的如何?
▲續航體驗方面代表性評論梳理
根據用戶評論區實際反饋,小米AI眼鏡的續航雖然相比Meta和雷鳥的產品有所提升,但總體來說掉電速度還是比較快的。
不過每個用戶的具體使用場景和方式都存在較大差異,因此用戶對續航的感受也不盡相同,有用戶反饋,錄視頻7分鐘大約耗電10%,也有用戶反饋,試戴半個小時左右掉電僅有1%。
充電方面,小米AI眼鏡的充電速度得到了絕大部分用戶的認可,據稱半個小時大約可以從19%充到93%,不過沒有充電盒是其一項短板。
總體來看,現階段的AI眼鏡在正常使用各種功能的情況下仍然很難做到“全天候佩戴”,一天多充應該仍是常態,距離手機的續航體驗還有較大差距。
4、佩戴輕便舒適無負擔,非小米手機體驗功能不完整,配鏡等待時間較長
在基礎佩戴體驗方面,輕便、舒服、沒有負重感是大部分用戶給出的反饋,不少用戶都覺得跟佩戴普通眼鏡沒有明顯區別。
▲佩戴體驗方面代表性評論梳理
但也有部分用戶反饋了一些細節問題,比如固定式鏡托在夏天出油多的時候容易打滑,不如可調鏡托。
在音頻體驗方面,有用戶反饋嘈雜的環境聽歌有些聽不清楚聲音,在音量調節方面,調大了容易讓別人聽到,調小了又容易聽不到。
在連接設備體驗方面,目前能獲得完整體驗仍然需要用戶使用小米手機,如果不是小米手機,在連接方面可能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iOS 26中會有閃退、斷聯等問題出現,在升級眼鏡固件時,眼鏡對網絡環境也有一定要求,多位用戶都反饋了連接不上網絡無法升級的問題。
配鏡體驗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畢竟在國內市場,近視用戶占比較高,遠超海外市場。
總體來看,配鏡體驗不佳仍然是AI眼鏡這一品類的通病之一,比如近視配鏡需要將眼鏡寄出,5天左右配完寄回,配鏡時間有些長。
有用戶反饋,部分合作的線下眼鏡門店稱無法現場配鏡,因為鏡框中有電路,有損壞的風險,并且損壞風險要用戶自己承擔,一旦損壞就會“脫保”。因此只能采用郵寄回廠家裝配鏡片的方式,時間成本較高,價格也不低。
▲用戶在評論中曬出的配鏡價格表(不同品牌門店價格可能存在差異)
與此同時,所有電致變色款都無法配置度數,用戶如果想正常佩戴就只能用隱形眼鏡。
5、車機聯動可玩空間較大,拍照錄像細節有待提升
除了一些體驗感受上的反饋,不少用戶還給出了非常有價值的改進建議。
▲代表性用戶建議
比如有用戶建議小米AI眼鏡可以聯動小米汽車,用戶進入小米汽車時,音樂自動切換到車機播放,離開時,音樂無縫轉回耳機。
比如有用戶建議電致變色款的透明度可以更高,否則最低檔也會有墨鏡效果,在室內、陰天或夜晚佩戴都會十分不便。
在錄像方面,有用戶提到,錄像只有幾個固定時長可以選擇,時間到了無法自動進行循環拍攝,只能語音或者手動操作才能繼續拍攝。
此外,拍照可以增加地平線水平功能,防止手按下拍照按鍵時造成的畫面歪斜。目前雷鳥AI眼鏡已經支持了地平線矯正功能。
結語:小米AI眼鏡首戰,銷量表現亮眼,細節仍待打磨
小米在AIoT領域打造“爆品”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基于手機業務十余年來積累的強大供應鏈能力、產品化能力、龐大用戶群體、能快速反應作戰堅定的線下直營渠道,以及其他品牌難以企及的巨大流量,小米AI眼鏡初期取得銷量上的亮眼表現,并不令人意外。
但更重要的是,對于AI眼鏡行業的整體發展來說,小米入局無疑有其積極作用。小米AI眼鏡的發布,直接帶動了AI眼鏡、智能眼鏡相關搜索指數的暴漲,讓更多用戶認識和了解了AI眼鏡這一品類。
從用戶體驗角度來看,AI眼鏡的迭代進化之路,仍然任重而道遠,短板與長板同樣都很突出。隨著更多玩家入場,AI眼鏡賽道必將涌現出更多優秀產品,競爭也會更加激烈和精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