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7月1日上午11時,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將正式通車,作為皖江第一隧和蕪湖第四條跨江通道,該隧道的建成通車,對于蕪湖推動跨江發展、提升城市能級、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等具有深遠意義。蕪湖傳媒中心旗下大江資訊聯合蕪湖日報、蕪湖新聞頻道等,推出“龍驤鳩鳴云天闊——蕪湖龍灣長江隧道開通”特別報道,以“跨江”“脈動”“遠航”三個篇章,彰顯皖江第一隧的磅礴偉力,見證蕪湖建設省域副中心的跨越和夢想。
第一篇章:跨江
潛龍躍江向未來
——寫在蕪湖龍灣長江隧道開通前(上)
浩浩長江,奔騰不息。
千百年來,這條母親河既是滋養兩岸的生命線,也曾是阻隔南北的天塹。從渡口舟楫的緩慢擺渡,到長虹臥波的壯麗跨越,蕪湖人和長江的每一次對話,都深深鐫刻著這座城市成長的印記。
即將到來的7月,蕪湖市第四條過江通道——龍灣長江隧道將正式通車。這條水下巨龍,將為這座城市波瀾壯闊的跨江發展史標定嶄新注腳,為打造樞紐之城、建設省域副中心注入強勁動能。
作為一座因江而興的城市,擁抱長江、跨江發展,是打開空間格局、驅動能級躍升的必然選擇。而過江通道,正是實現這一目標最基礎、最關鍵的物理支撐。
回望世紀之交的長江蕪湖段,繁忙的渡口、穿梭的輪船、焦灼的人群,低下的通行效率嚴重制約著大江兩岸的交流與發展。
2000年,蕪湖長江大橋(一橋)建成通車,從此“天塹變通途”,實現了蕪湖跨江通道“零”的突破;
2017年,長江二橋建成通車,作為安徽省高速公路網的關鍵節點,它的貫通讓無為與三山、繁昌之間實現緊密互聯;
2020年,集城區主干道、商合杭高鐵、市域軌道交通于一身的長江三橋投入使用,這一“超級工程”使得蕪湖作為交通樞紐城市對外溝通變得更加快捷。
一橋“破冰啟航”、二橋“深化互聯”、三橋“樞紐躍升”。今天,當我們跨過長江,眼前的江北已是煥然一新:寬闊的道路縱橫延展,串聯起鱗次櫛比的智能化企業和現代化居民區,科創活力、教育資源與生態空間交織共生,一座產城融合的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陰雨連綿中,大江資訊記者走進即將通車的隧道。深入江底,燈火通明,黑色路面干凈平整,白色標線施劃清晰,紅色電子顯示屏循環閃爍,施工人員正在進行著最后的準備。
“這是安徽省第一條過江隧道,我們深知責任重大。建設過程中的每一步進展,都凝聚著團隊的智慧和汗水。我們齊心協力、攻堅克難,逐一克服技術難題,始終確保安全第一、質量為本,順利通過竣工驗收。”歷經2000余天的晝夜奮戰,即將迎來勝利終點,中鐵十四局蕪湖長江隧道盾構項目辦公室主任閆波難掩心中的激動與自豪。
安徽工程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土木工程系主任黃博參與了龍灣長江隧道地方標準編制工作。在他看來,對比橋梁,隧道的優勢明顯:對長江通航不會形成阻礙,也最大程度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但隧道施工畢竟是“蛟龍入地”,也會面臨更多未知和棘手的技術問題。
“龍灣長江隧道在設計施工中克服了‘長距巖高水壓大、地層復雜施工難、斷層破碎風險高、可燃氣體灘底藏’四大重難點,總結形成2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很多工藝都是在國內、國際上首次采用,為世界水下盾構隧道建設貢獻了中國方案。”黃博認為,從技術層面上看,這是一次極具意義的突破。
家住弋江區的楊旭,今年剛從上海回到蕪湖,入職江北一家新能源車企。“龍灣長江隧道是我回來的重要原因之一。”隧道開通后,他的通勤時間將大幅縮短,“不用繞行三橋,大風大霧天氣也不用擔心”。
閆波告訴記者,通車后的隧道將與一橋、弋江路等城區道路共同構成了一條完整快速路環線,從市區駕車前往江北新區的耗時將從40分鐘縮短至5分鐘。同時,隧道將有效分流假日高峰期的過境車輛,跨江更加便捷。
龍灣長江隧道的意義,遠超一條交通通道本身。
安徽師范大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研究院研究員任以勝長期關注蕪湖跨江發展這一課題。他認為,“皖江第一隧”的建成通車,是蕪湖城市實力的彰顯,也是蕪湖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布局,充分體現了蕪湖在落實國家戰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中的積極擔當與主動作為。
“從蕪湖的角度來看,這條隧道能夠進一步推動江北江南聯動發展,助推省域副中心建設;從安徽省乃至長三角的層面看,隧道將促進蕪湖與合肥等對岸城市的交通和經濟聯系,使得各類資源能夠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持續推動蕪湖將交通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成為安徽融入長三角的前沿陣地。”任以勝說。
從“第一橋”到“第一隧”,蕪湖步履鏗鏘;展望未來,跨江的壯歌依然激昂。龍灣長江隧道絕非終點,泰山路長江大橋等更多新的跨江通道正逐步從規劃走向現實。它們將共同編織一張更為細密、更為堅韌的網絡,讓長江真正成為城市奔流不息的血脈與活力之源。
第二篇章:脈動
城市脈動新圖景
——寫在蕪湖龍灣長江隧道開通前(中)
駕車沿北京路向東行駛,左轉進入徽州路,道路立刻變得開闊通暢起來。雙向六車道的路面一路向北,與7條橫向道路相交,在赤鑄山路和萬春路互通式立交的“加持下”,徽州路減少了至少5個紅綠燈的等待時間,幾分鐘就來到萬春中路。
今年1月底,改造提升后的徽州路全線通車,極大提升了城東路網通行效率。這條近5公里長的道路,北接馬鞍山市江東大道,向南已建設至黃山路,規劃還將進一步南延,成為我市快速化路網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是人民城市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隨著市域范圍內一批快速化道路的建設,以及城區微循環、斷頭路的打通,蕪湖交通狀況改善明顯,極大地提高居民出行效率。一條條四通八達的“民生路”“幸福路”,見證著樞紐之城、幸福之城的蛻變升級。
市域快速路網體系建設不斷完善,正支撐樞紐之城邁向更高能級。記者從市重點工程建設管理處了解到,2024年我市相繼建成了徽州路快速化、楚江大道至合肥路延伸段工程、赭山路鐵路既有橋涵擴孔及接坡工程、G236長江南路快速化一期工程、大工山路快速化(長江路-弋江路)中山南路下穿段工程、紅花山路(弋江路至中江大道)等一批重點交通項目。
作為城市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去年建成通車的珩瑯山路快速化工程,東起大茆立交,西至長江南路,新建兩座跨線橋,為城南新添了一條大動脈。一家位于高新區的企業,可以沿珩瑯山路出發,輕松切換不同的快速路,一路暢通駛入蕪湖高速路網。去年9月,備受矚目的G347通江大道的快速化改造項目主線通車,實現了主城區到無為市、江北新區的高效通行,為蕪湖提升交通能級注入了新動能。隨著徽州路快速化改造、G236長江南路快速化一期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快速化改造項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城市快速化路網不斷完善,有效提升了城市通行效率,市區“半小時”交通圈建設又向前邁進一大步。
從江南到江北,從主城區輻射到縣區,一條條快速路穿行于城市,城市交通網越織越密,不斷完善。如果說,快速路網使蕪湖的城市交通“強筋健骨”,那么市域范圍內打通“斷頭路” 暢通“微循環”專項行動,正在不斷激活城市交通的“毛細血管”,于細微處持續發力治堵,支撐起“人享其行,物暢其流”的美好圖景。
全長只有300米的張家山北巷,曾經是需要繞行的“斷頭路”,讓周邊居民很是頭疼。張家山北巷連接著營盤山路和東郊路,周邊有鏡湖小學等多所學校和居民小區,人員密集度高,交通壓力大。
去年,改造提升后的張家山北巷不僅打通了張家山支路至鏡湖小學段道路微循環,方便了居民出行,還同步實施了人行道、排水以及綠化改造,帶動了周邊民生經濟。“這條路修通之后,上班、買菜、接送孩子上下學都很方便、安全,不用再繞路了。”采訪時,住在后家山小區的陳女士對眼前這條暢通的張家山北巷贊不絕口。
記者從市人民城市建設委員會辦公室了解到,自2022年起,我市持續推進打通“斷頭路” 暢通“微循環”專項行動,從源頭治理解決城市堵點問題。累計完成西灣園區緯一路西延伸段工程、疏港路、渡江大道(杭州路至萬通路段)等109個項目建設任務,完成道路建設長度約143.75公里,在方便群眾出行,緩解交通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周邊城市商業的發展。
在蕪湖,城市交通提質增效,正在從修路架橋轉變到精細化治理,于細微處打通城市交通的“任督二脈”。銀湖路師范附小路口,曾經也是周邊居民頗有意見的堵點。去年,我市多措并舉全力改善校園周邊交通環境,一方面,規范非機動車及人流等候區域,增設非機動車停放區、隔離護欄等交管設施。同時,鋪設彩色斑馬線,適當延長綠燈配時。另一方面,加強交管、學校、社區、家庭聯動,倡導文明交通,此路段早晚高峰交通秩序得到明顯改善,學生交通安全也有了保障。該改造項目成功入選安徽省“問題隱患路口治理類”精選案例。
城市交通網,不僅是城市能級提升的大工程,更是通向千家萬戶的“小確幸”。越織越密的交通網,見證著城市脈動,為蕪湖高質量發展注入充沛動力。生活在這座城的群眾,也收獲著滿滿的幸福感,隨著通暢的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第三篇章:遠航
破浪向海啟新程
——寫在蕪湖龍灣長江隧道開通前(下)
汽笛劃破夏日晨光。
6月26日,一列滿載102個標箱的中歐班列,從蕪湖塔橋多式聯運基地啟程,穿越滿洲里口岸駛向莫斯科。這不僅是貨物的遠行,更是蕪湖依托“公鐵水空”多式聯運體系打造樞紐之城的脈動。
“塔橋基地已建成7條到發線、6條裝卸線,我們還配套建設了2.4萬平方米倉儲。”市交投公司工程投資部副部長王振說,基地年作業能力達400萬噸,使周邊汽車、家電、光伏產業集群的物流時效提升30%,綜合成本直降20%。
今年3月,這里的集裝箱班列首次常態化駛向中亞、歐洲,困擾蕪湖多年的鐵路瓶頸應聲而破。“三個月間,蕪湖中歐、中亞班列已開行10列,發運1018標箱,有力支撐了汽車首位產業的出口需求,助力安徽打造‘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新發展格局。”王振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塔橋基地經由寧蕪鐵路無縫連接朱家橋港區,將皖南、贛北乃至長江經濟帶的產業活力源源不斷地泵向遠方。如果說塔橋是陸上樞紐的引擎,那么蕪湖港則是江海聯動的心臟。
坐擁長江黃金水道,蕪湖港朱家橋港區船舶如織。碼頭滾裝船上,2000輛新能源汽車列隊待發,即將沿江出海。
數據大屏上,兩張相隔7年的圖片更加令人震撼——2018年單薄的合肥-蕪湖-上海單線,如今已織就輻射六省節點的密集網絡;集裝箱吞吐量從當年的80.31萬標箱,躍升至2024年的162.89萬標箱,穩居全國內河港口六強。
“這是安徽向海而興的最大出海口。”蕪湖港務公司黨委書記章建語氣堅定。作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蕪湖港構建起輻射全國、連接海外的多式聯運網絡體系,也卷起改革創新的千層浪。
據章建介紹,“聯動接卸”模式如手術刀般精準切割物流冗余,較傳統模式節省2天時間,成本直降30%;“蕪湖-上海”共艙管理令船舶裝載率從54%飆升至80%以上;“抵港直裝”綠色通道實現“運抵即裝船”,集裝箱在碼頭流轉如疾風掠影;“航線專班”專屬服務更顛覆傳統邏輯:今年前五月,101個定制航次載著1.5萬標箱汽車奔赴海外,徹底終結“貨等船”時代。
與此同時,智慧基因注入港口血脈。無人化調度使作業效率飆升50%,人力投入銳減67%,閘口通行效率躍升75%。在管家式服務的精密護航下——汽車、家電、光伏三大產業專屬通道高效運轉,向世界宣示“蕪湖造”的力量。
多式聯運的交響,在天空與大地間共振。40公里外的蕪宣機場,全貨機滿載電子元器件直沖云霄。這座年輕機場已架起通達越南河內、日本大阪等重要城市的國際貨運航線網絡。隨著升級4E級中型機場的步伐,它正積極申報臨時口岸開放和B型保稅中心,規劃2035年實現旅客吞吐量5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140萬噸。周邊公鐵通道的貫通,將使其蝶變為長三角空港服務集聚的新高地。
俯瞰蕪湖,陸路血脈亦加速奔涌。即將通車的蕪湖龍灣長江隧道如地下銀龍貫通南北,雙線六車道將跨江時間從40分鐘壓縮至5分鐘。蕪宣高速“四改八”工程改造進度超過9成,計劃今年底全線通車。351公里高速公路織就全省第一密度的路網,22個高速出入口將“市區15分鐘、縣域20分鐘上下高速”變為現實,市域“半小時通勤圈”已然成形,為經濟脈動鋪設出真正的“快車道”。
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立體的交通網絡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企業物流成本持續下降,貿易通道不斷拓寬。蕪湖港岸線利用率達28.89%,高居全省榜首。隨著口岸擴大開放朱家橋港區獲批,蕪湖港規劃到2027年集裝箱吞吐量突破220萬標箱,2030年劍指300萬標箱。屆時,多式聯運樞紐全面建成,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大江東去,不舍晝夜。塔橋基地的鋼鐵駝隊、朱家橋港的萬噸巨輪、龍灣隧道的車流燈火、蕪宣機場的銀鷹展翅,匯流成壯闊的時代航程。此刻的蕪湖,在長三角一體化浪潮中鼓滿風帆,向著蔚藍深海全速進發!
信息來源 大江資訊客戶端
特別聲明:本文為轉載,內容以及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蕪湖江北網的立場,轉載本文的目的僅用于傳播相關信息,未作任何商業用途。若有侵權,請文末留言聯系我們。—— 蕪湖江北網工作室
承接各類包車業務(19坐39坐55坐)車型等,主要紅白喜事包車,學生用車,單位通勤用車,團體包車,旅游包車,電話:139 6635 4818 閔師傅
01
02
03
公 眾 號 丨蕪湖江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