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和自身能力的總和,是人類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最基礎、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實現現代化是各國人民的共同期待和發展目標。
從經濟史看,現代化是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要求,是“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整體性、根本性躍升,也是科技進步的必然結果。
從科技史看,古代中國見長于技術發明與工程創造,在農業文明時代長期處于領先地位,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科技創新逐漸上升為生產力核心要素。由于明朝后期開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中國錯失了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型的歷史機遇。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
近代以來,把我國建設成為科技和經濟強國是中華民族孜孜以求的夢想。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踐行科學救國、科學報國、科教興國、科技強國理念,建立了彪炳史冊的科技功勛,鑄就了不同時代的科學家精神。洋務運動試圖“師夷長技以制夷”,戊戌變法試圖改良圖強,辛亥革命試圖以資產階級共和國、振興實業等方案來實現現代化,但都以失敗告終。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奮起直追,跟上了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轉型的歷史機遇,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工業化、現代化歷程,建成規模最大、配套高效的完整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取得了“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等尖端科技突破,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2035年建成科技強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原創性、顛覆性、引領性技術是大國科技競爭的關鍵變量。面對一次次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國際科技、經濟競爭歷來是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占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誰動作慢,誰就會丟失機會,被別人甩在后邊。
在日趨激烈的全球科技、經濟和綜合國力競爭中,廣大科技工作者要堅定創新自信,保持戰略定力,緊抓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自覺把科學探索和學術追求融入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中,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建成科技強國的戰略目標變為現實。
堅定的創新自信來源于黨中央的堅強領導。
黨中央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第一競爭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統籌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系統謀劃一系列戰略規劃、重大項目與改革舉措,推進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北斗導航、探月工程等成果從一個側面展示了新時代我國在科技自立自強上取得的顯著成就,充分展現了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進一步增強了全體中華兒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堅定的創新自信來源于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
只有自信的國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來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近代以前,中華民族在農醫天算等方面形成了系統的知識體系,取得了一大批聞名于世的技術發明與工程創造。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決定了中華民族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應有之義。新時代以來,黨中央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我們要堅持以開放促創新,充分運用人類社會創造的先進科技成果和有益管理經驗,更要不斷探索實踐,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加快建設現代科技文明。
堅定的創新自信來源于堅實的創新根基。
我國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兼顧“無人區”開拓、引領和既有領域“跟跑、并跑、領跑”,產出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突破一批源頭技術,創新鏈產業鏈自主性不斷增強,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2024年,我國全社會研發經費超過3.6萬億元,基礎研究投入占R&D經費比例連續6年超過6%;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居世界第一;中國光伏、鋰電池、新能源汽車在全球的市占率分別達到85%、79.8%、70.4%,具備明顯領先優勢;技術合同成交額增長11.2%;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布局,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全球百強科技創新集群數量連續兩年位居世界首位,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創中心和南京排名前十。在2025年自然指數排名中,我國8個科研機構排名全球前十,中國科學院連續13年位列全球首位。中國份額較2023年增長了17%,是20強國家中增幅最高的。這堅定了我國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決心和信心。
堅定的創新自信來源于體制機制創新。
改革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是推動國家發展的根本動力。新質生產力是有為政府、有效市場、有序社會三種治理機制共同培育形成的。我國加快完善新型舉國體制,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經濟體制機制改革,形成顯著制度優勢和高效能治理機制;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雙輪驅動”,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不斷激發各類創新主體和市場主體創新活力,釋放創新潛能,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DeepSeek全球出圈、《哪吒之魔童鬧海》位列全球影史票房前五名……成為我國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文化創新厚積薄發的生動寫照。我國堅持開放合作,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形成超大規模市場和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完備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創新體系、充沛的人力人才和企業家資源、海量數據和豐富應用場景、廣闊的增量空間等優勢條件,為以科技現代化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開辟了光明發展前景。
文章來源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6月30日第09版)。萬勁波,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研究員。文章觀點不代表主辦機構立場。
◆ ◆ ◆
編輯郵箱:sciencepie@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