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技術滲透各行各業,高考志愿填報這一關乎千萬考生命運的領域,也成了科技公司爭相競逐的“新藍海”。只需輸入分數、排名,AI便能一鍵生成“最優志愿方案”,號稱能“精準匹配、避免滑檔、低分高就”。
然而,現實卻給這股熱潮潑了一盆冷水,媒體調查發現,不少AI志愿填報系統漏洞百出:分數排名誤判上萬名、推薦已取消的專業、數據滯后未更新、更名高校信息錯誤……當技術的光環褪去,人們不禁要問:AI填報志愿,到底是“智能助手”還是“數字陷阱”?
AI填報志愿的核心邏輯,是依托歷年錄取數據、院校專業信息、考生排名等構建模型,進行概率預測。然而,當前市面上的產品普遍存在三大硬傷:
一是數據更新滯后,部分AI系統仍在使用2022年甚至更早的錄取數據,而高校招生政策、專業設置、分數線每年都可能調整。例如,某AI推薦“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但該專業早在2023年就已更名為“計算數學與應用”。
二是存在算法“黑箱”操作,許多AI產品不公開推薦邏輯,考生無法判斷其依據是“沖穩保”策略,還是商業合作的院校推廣,有家長反映,某平臺反復推薦某民辦院校,后被發現該機構與該院校存在合作關系。
三是缺失個性,AI只能基于冷冰冰的數據匹配,卻無法考量考生的興趣、性格、職業規劃等主觀因素,例如,內向的學生被推薦“市場營銷”,暈血考生卻被建議“臨床醫學”。
更諷刺的是,某些AI的“智能”程度甚至不如人工查閱手冊。有考生發現,自己分數明明超過某校歷年分數線,AI卻判定“風險極高”;而另一名考生分數低于校線,系統反而標注“穩妥錄取”。
技術公司常將高考志愿包裝成“概率優化問題”,仿佛只要算準分數線,就能“撿漏”名校。但現實中,志愿填報遠非如此簡單,因為高校錄取存在波動,大小年現象、專業熱度變化、招生計劃調整,都可能讓AI的“精準預測”失靈。例如,2023年某985高校考古學專業因網紅效應分數線暴漲40分,AI模型卻未捕捉到這一趨勢。
此外,AI能算出“最容易錄取”的專業,卻無法預判四年后的就業前景,十年前的熱門專業“生物工程”,如今已成“就業紅牌”;而當初冷門的“人工智能”,現在卻是高薪風口。
再者,一名擅長邏輯的考生若被AI推進“漢語言文學”,未來可能痛苦萬分;而熱愛藝術的理科生若盲目跟隨AI選擇“計算機”,或許會錯失設計領域的潛能。
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不浪費一分”,而是“讓每一分都成就更好的人生”。若將選擇權完全交給AI,無異于用算法決定命運。
技術本無對錯,關鍵在于如何使用。要讓AI志愿填報真正助力考生,恐怕還得人機結合,AI提供數據參考,人工顧問輔助解讀,例如,AI生成志愿表后,可由資深教師幫助分析“專業課程是否匹配考生特長”“院校地域對就業的影響”等深層因素。
AI志愿填報的興起,反映了社會對“科學決策”的渴求,但若過度依賴技術,反而可能陷入另一種盲目,高考志愿沒有“標準答案”,真正的“智能”,是讓AI輔助人類做更理性的選擇,而非替代人類思考。
考生和家長不妨將AI視為“高級計算器”,用它篩查數據、排查風險,但最終定奪時,仍需傾聽內心,是選“AI認為最好的”,還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人生這場大考,從來沒有“一鍵生成”的完美選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