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拖著病軀奔波70小時,將19噸救援物資送往貴州榕江洪水災區,捐出全部積蓄,銀行卡、微信、支付寶余額加起來只剩5毛錢。這樣的故事被媒體冠以“跪行巨人”“當代雷鋒”等標簽,收獲無數點贊。但說實話,我不喜歡看這種新聞,不是因為不感動,而是因為這樣的故事本不該成為常態。
胡雷的事跡確實令人動容,他自幼因小兒麻痹癥癱瘓,靠拾荒、擺攤為生,卻堅持捐款助人十余年,累計捐出超百萬元。這次救災,他掏空口袋,甚至向朋友借錢購買物資。
但感動之余,我們是否該思考,為什么一個靠低保和撿廢品維生的殘疾人,要成為救災的主力?為什么他的“傾家蕩產”會被當作正能量傳播?
社會需要善良,但更該追問,那些更有能力、更有資源的群體在哪里?那些本應承擔更多責任的機構和企業又做了什么?當一位殘疾人士不得不“捐到只剩5毛錢”時,這究竟是善良的勝利,還是社會救助體系缺位的諷刺?
胡雷的善舉暴露出兩個現實,一是民間救助仍是災害響應的主要補充,盡管政府救援體系日益完善,但在偏遠地區或突發災害中,民間力量往往最先抵達。胡雷這樣的個體志愿者,填補了官方救援的“最后一公里”,卻也反襯出公共應急機制的不足。
二是弱勢群體反而成了慈善主力,胡雷的錢來自低保、撿廢品和直播打賞,這些本應是社會幫扶他的渠道,現在卻成了他幫扶別人的來源。這種“倒掛”現象說明,我們的慈善生態仍停留在“弱者互助”的初級階段。
更值得警惕的是,媒體對“傾囊相助”的過度贊美,可能無形中制造了一種道德綁架,仿佛只有自我犧牲的慈善才值得稱頌。這種敘事會讓普通人望而卻步,“我做不到捐光所有,所以我不夠善良”。
面對胡雷的故事,我們不該止于流淚點贊,而應推動改變,完善救災體系,讓專業機構、企業和社會組織成為主力,而非依賴個體“掏空式”奉獻;保護弱勢行善者,像胡雷這樣的公益人,政府應給予生活保障,而非讓他們在助人時陷入生存困境;拒絕悲情營銷,媒體應少些“只剩5毛錢”的煽情,多追問“如何讓行善者不必如此艱難”。
胡雷說:“你能幫我一次,不能幫我一輩子,我得靠我自己。”但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該讓最需要幫助的人反而成為幫助別人的人,當我們下次看到類似新聞時,或許該少些感動,多些慚愧,因為真正的善良,不該總是以弱者的自我犧牲為代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