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交城,山川疊翠,汾水湯湯。在交城的青山綠水間,總能看到一個身影:卷著褲腳查看樹苗長勢,蹲在河邊記錄水質數據,或是和志愿者們圍坐討論下一次凈灘活動的方案。他是張晉,交城縣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一個名字總與“創辦者”“領路人”相連,卻鮮少以“會長”頭銜自居的公益人。
從2016年牽頭成立交城縣愛心志愿者協會,到2020年推動成立交城縣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從最初3個人的“草臺班子”,到如今注冊志愿者超2000人、年均開展公益活動30余場的民間公益“生力軍”,張晉用近8年時間,在呂梁山下畫出一道溫暖的公益軌跡。而這條軌跡的起點與底色,恰如《道德經》所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生而不有”:創辦不是占有,是點燃星火
2016年春天,交城縣一位老人因獨居老人就醫不便的困境向社區求助,張晉得知后,連夜翻遍全縣社區調研,發現類似需求普遍存在。他沒有選擇“等靠要”,而是聯合7位熱心市民,在租來的不足20平米的辦公室里,掛起了“交城縣愛心志愿者協會”的牌子。“當時就想,這么多需要幫助的人,總得有人先站出來。”多年后談及初衷,他仍輕描淡寫。
“創辦協會不是為了當‘老大’,是想讓更多人看見——公益不是少數人的事,是我們每個人的日常。”他說。正是這份“不占有”的初心,讓協會迅速生長:從助老到助學,從救災到社區服務,會員從7人擴展到500余人,成為交城縣最早的綜合性公益組織之一。而當協會步入正軌時,他卻主動退居幕后,將協會交給其他值得信賴的伙伴:“我創辦它,是為了讓它活成自己的樣子。”
“為而不恃”:耕耘不是邀功,是深耕土地
2020年,面對交城縣生態環境治理的新需求,張晉又把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天地。這一次,他選擇聚焦“生態保護”——這個比傳統公益更需要專業性、持續性的領域。“環保不是喊口號,是要蹲在河邊數垃圾,是要爬上山坡種樹苗,是要和污染較勁兒。”他說。
在他的推動下,交城縣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很快組建起特色隊伍:累計清理河道垃圾1200余噸,推動3處黑臭水體完成整治;培育本土樹種苗木千余株;綠色課堂走進20余所學校,覆蓋學生2萬余人次,讓“垃圾分類”“低碳生活”“光盤行動”“凈灘行動”“生態文明”等從概念變成習慣。
這樣的“傻事”,張晉做了很多:為爭取環保項目自掏腰包做調研,為培訓志愿者義務編寫教材,為協調企業與社區矛盾磨破嘴皮......但他從未把這些寫進“功勞簿”。協會墻上掛著的榮譽牌匾,他總說“該掛的是志愿者的名字”;媒體來采訪時,他總把鏡頭讓給一線的青年志愿者們。
“長而不宰”:引領不是掌控,是托舉新生
如今,張晉的身份是交城縣生態環境保護志愿者協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協會的生命力不在一個人,而在一群人。協會不是某一個人的,而是社會的、大家的。”張晉常說。這些年,他刻意“退居二線”。這種“長而不宰”的智慧,讓協會煥發出驚人的活力。
從晨光熹微到星光滿天,從青絲到華發,張晉用近8年時間,在交城的土地上種下一片公益的森林。他始終記得創辦協會時的誓言:“我們要做的,是讓公益像種子一樣生根發芽,而不是讓自己成為一棵大樹。”
這,或許就是對“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最生動的詮釋——真正的公益人,從不在功勞簿上刻名字,只在歲月里埋下希望;不把事業變成“我的”,而是讓它成為“我們的”。
正如卦山的松柏,不爭春色,不搶陽光,只是默默扎根,然后把綠意,留給春天去丈量。(記錄者:溫韜)
責任編輯:吳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