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將帥中,不乏有脾氣烈、性子直者,畢竟都是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多多少少會有幾分鮮明個性,而華北軍區的郭上將,就是一位出了名的暴脾氣。
郭上將即郭天民,從抗戰爆發他就在晉察冀,是聶帥麾下的得力戰將之一,不過,盡管兩人合作許久,但在1946年,郭天民卻直面聶帥,當場發了一通暴脾氣。
因為此事,不僅讓兩人鬧得頗為不愉快,還把朱老總都給驚動了。
一、晉察冀鬧家務
郭天民的暴脾氣其實由來已久,紅軍時期,他就因為愛訓人被毛主席提醒過,這倒不是他對別人有什么意見,主實在是與生俱來的直性子使然。
盡管經毛主席提醒后,郭天民已經十分注意與大家的說法方式了,但正所謂江山難改本性難移,有啥就說啥的作風還是沒變。
抗戰爆發后不久,郭天民任晉察冀副參謀長,之后又相繼擔任2分區司令團、晉察軍區司令員等職務,到抗戰勝利時,他已經是軍區第2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算下來,截止到抗戰勝利,郭天民就與聶帥搭檔了差不多七年時間,7年的磨合,兩人在工作上還算是比較默契的,但默契歸默契,郭天民還是那個有啥說啥的直脾氣,而在1946年,他就因為理念上的不一致,與聶帥起了沖突。
起沖突的原因,源自張家口之戰。
張家口是華北戰略要地,當初在1945年的反攻作戰時,是郭天民率部從日軍手里把這里奪了回來,在此之后,張家口就成了晉察冀解放區的首府。
但在1946年9月,張家口卻丟了。
當年9月,也就是大同集寧戰役后,國軍又向張家口發起了進攻,按照晉察冀軍區的部署,郭天民的二縱師在張家口以東的懷來一帶設防,以阻擊國軍東線兵團。
9月底,國軍東線兵團合計6個師的兵力向懷來大舉進攻,為擋住敵人,郭天民也是卯上了,除了親臨前線指揮戰斗外,更是想盡一切辦法遲滯和殺傷敵人。
幾天苦戰下來,郭天民戰果頗豐,前后消滅了差不多的萬余兵力。
但在郭天民苦戰之際,后面的張家口卻出了紕漏,由于誤判了傅作義的參戰積極性,加上在張家口西北方向安排的防御力量薄弱,這就讓傅作義鉆了空子,其率部來了一個大迂回,自歸綏一路向東,然后調頭南下,最終趁虛而入直接殺到了張家口城下。
因為傅作義來得突然,已經來不及調兵反擊,無奈之下,聶帥只得下令退出張家口。
在這種情況下,在懷來一帶苦苦堅持的郭天民,也只能退出戰場,畢竟再堅持下去也沒啥意義了。
就這樣,郭天民帶著一肚子怒火,率部轉入察南地區。
張家口的丟失,讓晉察冀軍區上下都很有意見,聶帥心里也不好受,但事實已經形成,因此戰后總結經驗教訓是必須的,而郭天民正是在這場戰后總結大會上,再也忍耐不住,當著眾人的面發了一通脾氣。
當時郭天民的看法有兩點,第一,張家口的丟失,就是因為防守策略有問題才會導致如此,而第二,晉察冀軍區裁兵太多,造成了部隊戰斗力嚴重縮水,也是此戰失利的另一大因素。
由于越說越激動,郭天民的言辭也越來越尖銳,甚至還一度拍了桌子,以示心中不滿。
當然,郭天民如此反應并非是因為個人恩怨,實在是他對張家口的丟失感到心痛,加上理念上的不一致,故而才會拍案憤怒。
但不管怎么說,這畢竟是軍事會議,當著大家的面這么做,顯然不合適,也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
聶帥的性格,更多偏向于內斂,與他溝通交流,心平氣和慢慢說的話啥都好商量,像郭天民這種一上來就劈頭蓋臉,反而會適得其反。
而郭天民與聶帥合作多年,對此并不是不清楚,但因為戰事不利心里著急,一時間就忘了這茬兒,于是就有了大會上這一出。
所以從根本上來講,兩人最大的問題就是溝通方式不對,因此最終鬧了個不歡而散。
事情到了這一步,郭天民自然是心里更覺得別扭,而到了朱老總來晉察冀時,郭天民干脆向朱老總提出,自己想離開晉察冀,去別的部隊工作。
二、前往晉察魯豫
對于郭天民的請求,朱老總最開始并不打算同意,畢竟郭天民從抗戰初期就在晉察冀工作,這要是一走,就意味著一切要從零開始,這其中的損失是相當巨大的。
因此,朱老總就勸這個當年的愛將,讓他把脾氣收一收,但不管朱老總怎么勸,郭天民始終就是非要離開晉察冀不可。
無奈之下,按照郭天民的想法,朱老總最終拍板,同意他調至晉察魯豫部隊,也就是劉鄧麾下。
1947年8月,郭天民出任晉察魯豫野戰軍副參謀長,而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得出來,這個職務,對郭天民來說,顯然是不太適合的。
郭天民畢業于黃埔六期,而自他參加革命以來,一直是那種能打、敢打硬仗的戰將,只要到戰場上,他除了能打善拼,更是妙計頻出。
1935年,郭天民奉命指揮紅9軍團在貴州金沙雞爪山一帶阻擊黔軍,當時紅9軍團參戰不過2000余人,而敵人卻有萬余之多,且裝備也要優于紅軍,因此想要完成阻擊是一個十分困難的任務。
但結果,郭天民不僅成功阻擊了黔軍,還大獲全勝,光是俘虜就抓了近兩千人。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在開戰前,郭天民就知道此戰不好打,在研究了當地地形之后,他就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
一方面,他從部隊里挑出數百戰力彪悍的戰士,由他親自帶隊擔任主攻,同時,再安排數百人分成若干小隊,埋伏在雞爪山不同方向,要求各小隊在看到他發出的信號后從上至下沖鋒,最后,他又在雞爪山20多個不同角落,安排了20多名司號員。
到了敵人進入埋伏圈之后,郭天民率先帶著主攻部隊向敵人發起進攻,與此同時,20多個司號員一面把提前準備好的紅旗插在顯眼地方,一面吹響沖鋒號,而沖鋒號一響,那些埋伏在各個方向的小隊也跳了出來發起了沖鋒。
如此陣勢,就讓敵人誤以為遇到了紅軍主力部隊,畢竟到處都是沖鋒號的聲音,放眼望去也都是紅旗,如此一來,敵人的氣勢頓時就弱了幾分。
趁著這個機會,郭天民帶著主攻部隊也沖到了敵人面前,面對紅軍的士氣如虹,敵人登時大亂,很快就被郭天民打得七零八散。
這樣的戰績,郭天民還有不少,1938年的牛道嶺戰斗中,他不僅成功掩護了晉察冀機關的撤退,還擊斃了前來追擊的日軍大佐。
另外,在張家口戰役中,他率四個團阻擊了國軍美械部隊足足11個晝夜,戰后,國軍稱呼郭天民為“郭銅墻”。
諸多輝煌戰績都說明,郭天民是一位戰將,他更適合也更想在前線戰斗,所以在去晉察魯豫之初的參謀長職務,確實有點不太適合他。
盡管不太適合自己,但郭天民還是耐著性子待了下去,期間在也做了不少開辟根據地的工作,立下了不小功勞,但時間一長,他實在是坐不住了,直接找到劉伯承劉帥,要求把自己調到前線沖鋒陷陣去。
三、最快樂的時光
郭天民的請求,劉帥最開始也沒打算批準,主要是考慮到郭天民打了這么多年仗,身體狀況并不是太好,所以就勸他,后方的工作也很重要,還是別去沖鋒陷陣了。
結果,郭天民的直脾氣又來了,不管劉帥怎么說,他就是堅持要去前線,大有劉帥不同意自己就不離開司令部的架勢。
這一幕,讓劉帥也是又氣又笑,郭天民能征善戰他是知道的,但郭天民的暴脾氣他也十分清楚,因此,就算同意讓郭天民上前線,也得安排一個在各方面都能駕馭住的人來管。
思來想去,劉帥覺得,也只有陳賡,才能治住這個牛脾氣的驍將。
為什么說陳賡最合適呢?很簡單,因為不管是從資歷上,還是從能力上,陳賡都能讓郭天民服氣。
首先是資歷,陳賡與郭天民都是出自黃埔,但陳賡畢業于一期,而郭天民則是六期,因此,陳賡就是郭天民的學長。
而論能力,抗戰時期的386旅、解放戰爭時期的陳謝兵團,都說明了陳賡在軍事上的優秀。
最重要的,是陳賡的高情商,基本上和誰都能處的來,正因如此,劉帥就覺得,唯有陳賡,方能“管住”郭天民,也能讓這個暴脾氣的驍將,發揮出更大作用。
事實證明,劉帥的這個決定是相當正確的。
在去了陳賡的四兵團后,郭天民不僅與陳賡相處的十分融洽,當然,畢竟性格是與生俱來的,因此郭天民時不時的還會直脾氣,但在陳賡將軍的溝通和影響下,他開始有了不小改變,這就讓他與陳賡將軍的配合越來越默契,在四兵團的工作也越來越如魚得水。
多年后,郭天民將軍回憶戰爭年代時,就十分感慨地說,“在陳賡部隊的那段時間,是我最快樂的一段時光”,而這句話,應該就是對陳賡將軍的最大肯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