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49年初,華北大地硝煙散盡,第19兵團的人事任命名單上,63軍軍長鄭維山,64軍軍長曾思玉。
同樣是縱隊司令員出身,同樣戰功赫赫,曾思玉的名字排在鄭維山之后,這個細節背后,藏著一個被遺忘的故事。
華北戰場的虎將崛起
1928年春,江西信豐,17歲的曾思玉放下農具,跟著哥哥走出大山。
1930年6月,曾思玉帶著50多名赤衛隊員,加入紅一軍第一師,班長給他一支破舊的漢陽造。
通信班副班長、宣傳隊分隊長、中隊長,曾思玉一步步爬升,每個職務都干得踏實。
1934年10月,長征開始,曾思玉任紅一軍團二師通信主任。
師長陳光把地圖攤開:"你是信豐人,對安西、古陂的地形熟不熟?"
"從信豐到南雄一帶都熟悉。"
"那你是一張活地圖!部隊要突破敵人第一道封鎖線,就由你當向導。"
曾思玉備了三套"行頭":紅軍服、國民黨軍裝、老百姓衣服。見機行事,隨時換裝。
搶渡金沙江路上,毛澤東坐在擔架上看書,擔架隊員指著曾思玉說:"主席,他就是我們通訊主任。"
毛澤東放下書本:"你這位信豐老表很精干!我曾兩次到過你們信豐。"
1937年7月,曾思玉已經是八路軍115師343旅686團政治處主任。
平型關大捷后,曾思玉跟隨部隊挺進冀魯豫平原,曾思玉提出"掏老窩"戰法,趁敵人外出"掃蕩",直插敵人后方據點。
1940年,冀魯豫軍區成立,曾思玉任第八軍分區司令員。
百團大戰期間,曾思玉指揮部隊破襲正太鐵路,一夜之間,幾十里鐵軌被拆得干干凈凈。
華北解放戰爭中的猛將風采
1947年6月,晉察冀野戰軍重新組建,司令員楊得志,下轄四個縱隊。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正湘,第三縱隊司令員鄭維山,第四縱隊司令員曾思玉,第六縱隊司令員文年生。
楊得志把四個縱隊司令員叫到一起:"華北戰場形勢復雜,我們要打出水平,打出威風。"
1947年10月,清風店,國民黨第三軍軍長羅歷戎率部北上增援。
楊得志制定作戰方案:第三縱隊和第四縱隊在清風店一帶設伏。
曾思玉的第四縱隊擔任主攻,他把部隊分成三路:第十旅從正面突擊,第十一旅從左翼包抄,第十二旅切斷敵人退路。
戰斗從20日凌晨開始,曾思玉站在前沿指揮所,手中的電話不停響起。
羅歷戎發現中了埋伏,急令部隊收縮防御,第三軍戰斗力確實強悍,依托村莊頑強抵抗。
曾思玉冷靜分析戰場態勢,敵人兵力集中,火力密集,強攻損失太大。
他改變戰術:集中炮火轟擊敵人指揮部,切斷其通信聯絡,各旅輪番攻擊,不給敵人喘息機會。
21日中午,第三軍指揮系統徹底癱瘓,下午3時,曾思玉下令總攻。
戰斗持續到傍晚,第三軍全軍覆沒,軍長羅歷戎被俘,這一仗,第四縱隊殲敵1萬余人。
清風店大捷后,晉察冀野戰軍把目標對準石家莊。
11月6日,攻城戰開始。曾思玉的第四縱隊負責攻擊西城。
石家莊西城墻高厚堅固,城外還有外壕、鐵絲網、地雷陣,守軍火力配置合理。
曾思玉親自勘察地形。"硬攻不行,得想辦法。"
曾思玉找來工兵連長:"能不能挖地道?"
第四縱隊連夜挖掘坑道,從距離城墻200米的地方開始,直通城墻根部。
11月10日凌晨,爆破開始,巨大的爆炸聲震天動地,城墻被炸開一個20米寬的缺口。
第十旅第一時間沖入城內,經過兩天激戰,石家莊宣告解放,第四縱隊再次立下頭功。
1948年11月,平津戰役開始,第四縱隊改編為第64軍,曾思玉任軍長。
第19兵團的任務是圍攻新保安,殲滅傅作義的第35軍,楊得志把主攻任務交給曾思玉的第64軍。
12月22日,攻城開始,戰斗進行了10個小時,第35軍軍長郭景云見大勢已去,開槍自殺。
新保安戰役,第64軍殲敵1.6萬余人,這是曾思玉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
錯失晉升的關鍵時刻
1949年春,第19兵團準備西征,三個軍長:鄭維山、曾思玉、邱蔚。
楊得志心中早有盤算,鄭維山資歷最老,紅軍時期就是師政委,曾思玉軍事能力突出,邱蔚政治工作扎實。
如果要選副司令員,鄭維山是最合適的人選。
1949年夏,第19兵團參加蘭州戰役。政委羅瑞卿講話:"這次作戰,不僅要軍事上取勝,更要政治上過關。"
曾思玉聽得有些困惑,打仗就是打仗,政治上過關是什么意思?
蘭州戰役中,第64軍俘獲敵軍1000多人,曾思玉按照以往經驗,讓俘虜就地改編,補充部隊。
羅瑞卿找到曾思玉:"老曾,俘虜政策要慎重,現在要分類處理,不能一律改編。"
曾思玉有些不解:"為什么?以前都是這樣做的。"
這樣的提醒越來越多,曾思玉感覺自己跟不上形勢了。
1950年初,第19兵團準備入朝參戰,兵團黨委討論干部安排。
楊得志提議:"鄭維山同志擔任兵團副司令員,協助我工作。"
會后,楊得志單獨找曾思玉談話:"老曾,你的軍事能力大家都認可,今后要多學習政治理論。"
曾思玉點頭應承,心中五味雜陳,從縱隊司令員到軍長,他和鄭維山同時起步,現在鄭維山成了兵團副司令員,他還是軍長。
朝鮮戰場上,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召開作戰會議。
鄭維山作為兵團副司令員,詳細匯報了部隊的政治思想狀況、裝備情況、補給情況。
曾思玉作為軍長,主要匯報了軍事準備情況。
會后,彭德懷對楊得志說:"你們兵團的政治工作抓得不錯,鄭維山這個副司令員很稱職。"
"曾思玉呢?"
"軍事指揮能力很強,就是政治敏感性差一些。"
這個評價,基本定了曾思玉的位置。
時代變遷中的角色定位
1952年7月,鄭維山調任第20兵團代司令員,彭德懷點名要鄭維山。
曾思玉聽到消息,心情復雜,鄭維山從兵團副司令員直接升任兵團司令員,而他,還是第64軍軍長。
8月,曾思玉被任命為第19兵團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這是一個遲來的提拔。
在朝鮮戰場上,曾思玉終于體會到了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他開始學習馬列主義理論,研究政治工作方法。
1953年金城反擊戰,曾思玉指揮兵團部分部隊參戰,戰前動員時,他不再只講軍事,還講政治意義、講國際影響。
1955年授銜時,曾思玉被授予中將軍銜,同期授銜的鄭維山也是中將。從軍銜上看,兩人地位相等,從職務上看,鄭維山已經走在了前面。
1967年,曾思玉被任命為武漢軍區司令員,從軍長到大軍區司令員,他用了18年時間。
而鄭維山,早在1963年就擔任了北京軍區司令員。
1982年,曾思玉任濟南軍區司令員,直到1990年退休。
回顧軍旅生涯,曾思玉有過輝煌,也有過遺憾,他的軍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發揮,他的政治覺悟經歷了艱難提升。
華北解放戰爭中,他確實是最能打的猛將之一,清風店戰役、石家莊戰役、新保安戰役,每一仗都打得精彩。
錯失早期的重要提拔,原因是多方面的,個人的政治敏感性不足,是主要原因,時代的快速變遷,對軍事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
曾思玉的故事說明一個道理:僅僅會打仗是不夠的,還要懂政治、會做人、善協調。
在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無數優秀軍人為了理想而奮斗,有人抓住了機遇,有人錯過了關鍵時刻。
曾思玉屬于后者,他是一個偉大時代的優秀軍人,也是一個人才選拔機制變遷的見證者。
歷史選擇了鄭維山,也成就了曾思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歷史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體現。
2012年12月31日,曾思玉在大連逝世,享年102歲,他是最后一批告別人世的開國將軍。
華北最能打的猛將,終于走完了自己的人生路程,他留下的,不僅是赫赫戰功,更是對那個時代的珍貴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