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的采購清單上突然多了一筆6.71億美元的“加急訂單”——美國海空軍聯手砸錢啟動AIM-260空空導彈量產,這款號稱“霹靂-17頭號勁敵”的武器,終于要上戰場了!從2017年憋到2026年,美軍用8年時間追趕中國導彈技術,這場射程競賽背后,藏著太平洋上空最殘酷的生存法則。
1. 美軍砸錢買導彈,背后全是辛酸淚
你肯定好奇:為啥美國這么急?看看今年5月的印巴空戰就懂了。巴基斯坦的殲-10CE戰機掛上霹靂-15E導彈,160公里外一發干碎印度陣風戰機,法國軍工的臉都被打腫了。更扎心的是,美軍現役最牛的AIM-120D導彈射程才160公里,在霹靂-15面前像小孩玩具。
其實2017年美軍就啟動AIM-260項目,結果搞到2021年設計全盤推翻重來,2023年測試又拖沓,原定2022年服役的導彈硬是拖到2026年才量產。這次海軍掏3.02億、空軍砸3.68億采購,分明是咬著牙填坑。
2. 260公里射程,藏著三項“黑科技”
AIM-260到底強在哪?三張王牌夠唬人:“省油大師”發動機:導彈肚子里塞進占彈長40%的火箭燃料,還能分段點火三次。好比開車時高速巡航切換省油模式,射程直接飆到260公里,比AIM-120多出100公里“安全區”。
“隱身刺客”造型:全身光溜溜沒翅膀,只留四片小尾翼。飛起來阻力小得像刀切黃油,末端沖刺速度翻倍,敵機雷達上就剩個麻雀大的光點。
“智能導盲犬”制導:發射后不用管?弱爆了!它能通過數據鏈接收預警機指令,半路突然改目標。F-22躲在云層里放冷箭,預警機在后方遙控指揮,殺人不見影。
可這堆技術對中國早不是新鮮事。霹靂-15五年前就用上雙脈沖發動機,霹靂-17更是把射程拉到500公里,末端6馬赫沖刺專打預警機。美軍工程師私下吐槽:“我們還在實驗室調試,人家導彈都實戰六殺了”。
3. 尺寸卡死F-35,反成致命枷鎖
美軍最得意的設計,反而成了軟肋——AIM-260必須塞進F-35彈艙,尺寸卡死在
3.66米×0.177米。為了這“鐵律”,戰斗部從22公斤壓縮到15公斤,裝藥量比霹靂-17少一半。
更尷尬的是配套戰術。想打500公里外的目標?F-35得靠加油機續命??膳Z-17專挑加油機打,去年演習中“擊落”加油機導致F-35集體墜海的糗事,至今讓美軍脊背發涼。
4. 體系對抗才是勝負手
看看中國空軍的組合拳:空警-500預警機當“千里眼”,殲-16帶霹靂-17當“狙擊手”,數據鏈織成“神經網”。印巴沖突時,巴軍預警機在150公里外引導霹靂-15E,印度飛行員到死都沒看見敵機在哪。
美軍現在最缺的就是這張網。AIM-174B導彈射程400公里,但重達1.5噸,掛上F-18戰機航程直接砍半。五角大樓推演報告寫得直白:“沒有預警機體系支撐,AIM-260只是昂貴煙花”。
當6.71億美元采購單塵埃落定,美軍追趕的早已不是一枚導彈,而是從“單兵武器”到“體系作戰”的認知鴻溝。霹靂-17的500公里射程不是終點,中國軍工五年迭代一代的速度,正在西太平洋上空劃出新的“不可逃逸區”——這里淘汰的不僅是落后武器,更是僵化的戰爭思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