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山西頻道
人民網“行進中國”山西調研采訪團
盛夏,山西省朔州市右玉縣石砲溝層層疊疊的綠意鋪滿了山坡溝壑,一派生機盎然。但熟悉右玉植樹造林歷程的人都清楚,這里曾經樹不長、草不生。沿著蜿蜒山路驅車前行,一座略顯破舊的小院映入眼簾,在這里,記者見到了74歲的王占峰——一位將半生心血傾注于治沙造林的老者。
右玉,地處毛烏素沙地天然風口,新中國成立前生態環境極為脆弱,曾飽受風沙肆虐,面臨著沙進人退、舉縣搬遷的生存危機。
“右玉要想富,就得風沙住。要想風沙住,就得多栽樹!”從第一任縣委書記開始,70多年來,右玉縣委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帶領群眾植樹造林,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提高到57%,不僅創造了荒漠變綠洲的生態奇跡,更鑄就了迎難而上、艱苦奮斗,久久為功、利在長遠的“右玉精神”。
王占峰在清理林區堤壩上的落葉。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右玉通過個人承包等創新機制,推動了小流域治理。1983年,右玉縣委、縣政府制定了承包治理小流域的10條規定,當年就有3900戶農民承包了1987條小流域,總面積達33.5萬畝。也就在同年,已是“萬元戶”的王占峰,毅然放棄優渥生活,揣著靠經營旅館掙來的幾萬元積蓄,只身一人回到右玉,承包了石砲溝1500畝荒山,成為全省承包小流域治理的第一人。“當時還年輕,就是有那么一股子勁,想讓荒山添綠,大家生活越來越好。”
初涉造林,困難遠超想象:良莠不齊的樹苗、貧瘠干旱的土地,還有親人的不理解……但王占峰并未退縮。他搞山溝基礎建設,保水蓄土;嘗試種植經濟作物,解決資金難題;放棄粗放治理,四處求學,掌握先進灌溉技術。“南邊有風沙,我就往南邊種。”為了守護這片土地,王占峰搬了三次家。搭建窩棚、壘砌鍋臺,每天清晨五點出門,夜幕降臨方才歸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總結出了小流域治理方法,并在1994年9月榮獲“山西省小流域治理標兵”稱號。他如荒漠里的老楊樹般,在扎根荒山的43年里,先后綠化了3000多畝土地。
石砲溝日落美景。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午后的陽光透過枝葉灑在林間,王占峰剛修剪完杏樹的冗雜枝杈,便蹲下身擰開埋在土里的水管閥門。清澈的水流嘩啦涌出,順著壟溝蜿蜒滲入根系。他指著不遠處的坡地對記者說:“政府給咱創業搭了把手,水利部門幫忙修了三個蓄水池,現在澆水可方便多了。”
說話間,他抬手擦去額角的汗珠,望向枝繁葉茂的杏樹,眼底漾起笑意:“你看它們長得多精神,喝飽了水比我還開心呢!”
王占峰種植的芍藥花和杏樹群。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順著王占峰手指的方向,記者看到他的雙手粗糙蜷曲,遠處曾經荒蕪的石砲溝卻愈發蔥郁繁茂。
王占峰的手。人民網記者 王帆攝
如今,漫步石砲溝,綠樹成蔭,鳥鳴啁啾。曾經單一的楊樹林,已逐漸演變成多元的生態系統,野雞、狍子等野生動物也在此安了家。王占峰望著這片傾注無數心血的山林,滿懷憧憬:“我還計劃種藍莓和沙棘,讓這片土地創造更多價值。”
站在親手栽下的第一批樹前,他撫摸著蒼勁的樹皮,仰頭凝視高聳的樹冠,感慨萬千:“我老了,它們卻都長大了。”
夜幕降臨,航拍視角下的石砲溝,層層疊疊的森林與橘色晚霞交相輝映。這片承載著無數汗水與希望的土地,見證著一位白發老人一生的堅守。而在右玉這片廣袤的土地上,無數如王占峰般的身影,正以同樣的執著,續寫著“誓將黃沙變綠洲”的時代長卷,讓“右玉精神”在代代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劉紅、馬立明、桑莉媛、麻潞、武笑、盧鵬宇、董童、張超寧、馬夢迪、王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