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圖文信息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轉發只為學習分享,侵權請通知必刪。
一般說來,中國傳統繪畫里的人物畫,從古至今,男人、女人、小孩子,帝王、將相、知識分子,以及仕女的模樣,無論是簡筆勾勒,還是細筆點染,看一眼就覺可親可愛,接受起來毫無難度。
顧愷之的洛神,周昉的后宮,唐寅的仕女,因要感慨女人的美麗,所以能把女人畫得要多婀娜就多婀娜。
顧閎中的韓熙載,閻立本的唐太宗,周文矩的高士,因要顯現將相、帝王與知識分子的品端貌正,所以把男人畫得要多氣宇軒昂就多氣宇軒昂。
虔誠地贊美,縱情地謳歌,揭示出美的真諦,畫出氣度的極致,是歷任畫家們的重要責任,也是他們的心中向往。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術史,就是美的歷史的意思。
“賞美”融入基因,化為血脈,一代一代傳下來,養成了我們的讀圖習慣。有一天忽然看到有人居然把人物畫得不那么美,甚至有些怪異,那驚訝的嘴巴,便要張得大大的了!
明末清初的大畫家陳洪綬(1598-1652),就是中國“美”術史上偏偏不詠美的一個畫家,他的人物畫十分費人琢磨,女人不是亭亭玉立而是彎腰駝背的,臉龐也不秀氣;小兒童往往頭大如斗,濃眉鼓眼,面相也不甜美;男人么,耳長頜尖,鷹鉤鼻子深眼窩,圓眼珠墨黑一點,不小心以為哪里的小鬼跑出來。
因為圖式如此不同,氣韻如此相異,剛開始賞讀陳洪綬時,總忍不住在揣摩他為什么要這樣畫。
陳洪綬本人是在紹興諸暨出生,可他們家的遠祖是世居河南的居民,因為北宋淪亡,朝代改變,全家才遷到浙江。陳洪綬不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從曾祖父到父親,都是官宦,不算是最顯赫的官宦世家,但也是錦衣玉食的大好人家。陳洪綬的出世也有某種中國人最喜愛的傳說,說是有一道人曾賜予其父一枚蓮子,說他吃下便可生得一個如蓮的小兒。后來果然得聰慧小兒陳洪綬,便取小名為蓮子,所以史稱的陳老蓮即為陳洪綬,這兩個名字,他是用得最多的。
出生夠好,天賦極佳,還有一顆謙虛的心,所以陳洪綬自小的家學底子十分厚實,四歲能畫大幅神像,十歲筆墨如得天授,十四歲時,憑手中之畫,已可換回不少銀兩。
但他家庭的命運卻一直在走下坡路。陳洪綬的父親死得很年輕,三十五歲即告別世界,此時陳洪綬不過才九歲。十八歲時,母親也去世了。剩得一個哥哥,卻沒把他當至親的親人抱在懷里一起取暖,只唯恐他分走了家產,竟至對弟弟加以逼害。
陳洪綬心知肚明是財產惹了禍,不想手足相殘也不愿作一分計較,留下財產給哥哥,念一份虛空的愛,永遠離開了家,自謀生路去了。陳洪綬有如此氣度的處世態度,固然在其天性純良,不過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他不到二十歲時已很了解自我的才能,相信不用爭家產也可以活得夠好。
確實,他的人生苦惱,從來不在錢上。
陳洪綬在家時就有一位大名鼎鼎的老師藍瑛教其繪畫,此位人物是明代浙派的著名畫家,他識得陳洪綬時,自己二十三,陳洪綬十歲。年歲隔得不太遙遠,又驚異這個十歲孩子的天賦才能,從此作了他的師,亦作了他的友,很長時間內,二人總在一起切磋畫藝。
由此可知,陳洪綬繪畫的起點,與他的開智,是如何的高,有多么的早。
待陳洪綬離家而至紹興獨立生活時,他又拜了當時的思想名家劉宗周為師。這位明末的重要思想家是浙東學派的創始人,十分強調人要有獨立的人格與行動力,他在思想上對陳洪綬的影響,可說是終身的。
落實到繪畫上,要說陳洪綬的獨樹一幟,那種特殊的強烈的表現形式,旁人是從未想到過的,既難以模仿,又難以突破。
▼點擊圖片學國畫▼
人物知識 山水知識 花鳥知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