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07/01
黃圣依又上熱搜了,詞條還蠻讓人眼前一亮的。
#,這次的詞條主角不是黃圣依,而是黃圣依的媽媽——鄧傳理。
鄧傳理第一次出現在大眾視線中,是在不久前的綜藝《是女兒是媽媽》。
節目播出第一期,她就頂著“控制欲極強、且固執己見”的形象,上演了一場令人窒息的“中亞式母女相處”。
從言行到理念,處處透露著屬于虎媽的強勢。
鄧傳理瞬間被推到輿論中心,被無數網友指責。
沒想到的是,隨著節目陸續播出,鄧傳理的口碑急劇反轉,甚至一躍成為大家心中最喜歡的媽媽,開始探討學習她的教育理念。
最新一期節目中,鄧傳理和女兒黃圣依的一段對話,戳中了無數人的淚點——
當工作人員問她“還能陪女兒多久”時,74歲的鄧傳理冷漠打斷女兒希望自己“永遠健康”的愿望:
“不可能永遠健康。”
“沒有人能一直健康,我現在盡力地活著就是對你最大的幫助。”
她在錄綜藝前的半個月,狂減8斤,每天雷打不動養生運動,把“健康活著”當任務:“這就是我對圣依最大的支持。”
清醒到近乎殘酷的理性,揭開了“虎媽”標簽背后隱藏了半個世紀的托舉式母愛——
不道德綁架、不矯情煽情,窮盡一生,都在努力讓自己成為女兒的退路。
如果大家看過鄧傳理的“生活事業路線”,就不難發現,“內卷”這個詞放在鄧傳理身上,第一要義從來都不是卷孩子,而是卷自己。
黃圣依小時候要學英語,鄧傳理自己先學一遍,再陪著女兒練習、英文故事、聽錄音帶。
女兒長大的過程里,鄧傳理一天不落地詳細記錄下成長日記,一堅持就是18年。
黃圣依組建家庭后,即使并不喜歡“北漂生活”,鄧傳理也選擇只身前往北京,默默承擔了10年照顧外孫的責任。
事業上,鄧傳理更是將“雞娃先雞自己”的理念貫徹到底,努力為女兒創造更優渥的經濟條件和人脈資源。
1983年,黃圣依3歲,鄧傳理自學拿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文憑。
而后進入新民晚報,拿到了J2探親簽證,前往美國。
在美國生活期間,去過尿布廠打工,做過中餐館服務生,當過住家家庭教師。
回國以后,自學3年,又在44歲獲得上海電視大學英文系文憑。
在她看來,“只有自己的事業追求成功了,我才有機會可以幫助她。”
“如果她在事業上走不動了,我會竭盡全力準備好,接住她。”
“接住她”,三個字雖簡短,背后的分量卻不言而喻,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多少人一輩子身后都空無一人,而黃圣依卻擁有一個隨時準備接住她的母親。
在這種嚴苛教育和托舉理念下成長起來的黃圣依,并不是個不諳世事的懵懂小白花。
節目播出的過程中,鄧傳理曾形容黃圣依的性格是“人乖主意大”。
回顧黃圣依的前半生,也確實如此。
2001年,不顧家人勸阻,執意考入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逐夢演藝圈,其有主見的性格已初見端倪。
2004年出演周星馳的電影《功夫》,因啞女一角一炮而紅。
此后幾年,她拍戲、獲獎、開演唱會,事業蒸蒸日上,赤裸裸將野心寫在臉上。
2009年搖身一變,與楊子高調認愛,當上了巨力影視傳媒的執行總裁,完美實現了從演員到資本的轉型。
能在人生的每一個關鍵節點,都毫不猶豫為自己爭取到最優解的女人,想來無論是在婚姻還是在生活中,都不會是一個毫無反抗力的弱者。
且黃圣依一直以來給人的感覺,都是思路清晰、很會表達、有修養又獨立的人物形象,根本不是楊子口中沒文化的樣子。
在一個早期的訪談節目中,就曾提到過,黃圣依是大學同學中第一個買房的人。
同期的賈乃亮還在蝸居的時候,黃圣依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房子。
并且,當時她強調的買房三要素“地點、地點、地點”,還一度被當作成功案例來宣揚。
如今的北京,房價已今非昔比,也從側面佐證了她的長遠眼光。
而這份眼界、見識、做抉擇的魄力,必然與她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
當面臨眾多岔路口時,無論黃圣依選擇往哪一個方向走,背后都有一雙手能穩穩托住她,讓她不因失誤而墜入谷底。
她擁有足夠的空間喘息、選擇、試錯。
這種家庭教育下出來的孩子,身上就會擁有天然的松弛感,只要她想,任何時候都能心無旁騖地去追求自己想做的事,也更容易成功。
黃圣依如今被網友稱作《玫瑰的故事》中的玫瑰原型。
除了黃圣依之外,被無數人羨慕的互聯網姐妹谷愛凌、王詩齡,無不如此。
媽媽們下意識對女兒的托舉,女兒們便擁有了主動創造的能力。
寫到這里,我不由想起今年年初,關注度和口碑雙雙拉滿的韓劇《苦盡柑來遇見你》。
編劇對三代女性的代際托舉進行了詳細且細膩的描述:
“外婆在海里游,媽媽在地上跑,我才能在天上飛。”
戰爭饑荒中勉強維生的外婆光禮,終日勞作,卻竭盡全力給予女兒愛純配得感,堅定地告訴她:
“可憐的是我,不是你,不要退縮,要盡情享受人生。”
多年后,當愛純成為媽媽,她同樣竭力為女兒金明爭取自由——當婆婆認為女孩不該騎車,愛純站出來大聲說道:
“如果連這都不能騎,她一輩子就只能呆在廚房了。”
“我不想讓她做收拾桌子的人,而是成為可以掀桌子的人。”
女兒金明長大后同樣沒有讓媽媽失望,她就讀于名校首爾大學,工作體面,前途無量。
面對富二代媽媽要求她放棄工作,做一個賢內助的要求,金明不負媽媽的期待,成為了那個敢于掀桌子的女人:
“是,我是不滿足,因為光是找份工作對我來說還不夠,我還想出國念書,想當經理、主管、CEO。”
“這沒什么好丟臉的。”
每一代媽媽對下一代女兒的無聲托舉,讓女兒們一步步走出原有困境,得以站在更高的臺階上展望世界的遼闊,去體驗媽媽們不曾體驗過的人生。
無論是鄧傳理和黃圣依、谷燕和谷愛凌,還是李湘和王詩齡,亦或是其他千千萬萬的母親與女兒。
這股母女間的傳承之力,會在無聲中滋養、改變越來越多的女性。
就像作家崔恩榮在《明亮的夜晚》一書中所描述的,女兒視角的備受鼓舞:
“她一生都是這樣,即便渾身顫抖著,也要牽著我的手往前走,媽媽是我一生中最愛的人,即使她怕得發抖,還是步履不停。
我想變得像媽媽那樣。”
當媽媽和女兒的手交疊在一起,不僅交握了延續的命運,也交遞著抵抗命運的韌性和勇氣。
這股韌性和勇氣,必然在一次次交遞中深入骨血,最終匯聚成改變世界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