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江蘇民辦高中招生遇冷:報名數腰斬成常態
2025年江蘇高中招生季剛過半,民辦高中的日子格外難熬。以教育大市蘇州為例,當地多所民辦高中2025年招生計劃普遍在200-400人之間,但截至7月中旬報名截止,部分頭部民辦校實際報名人數僅達計劃的30%-40%。
個別地理位置較偏、學費較高的學校,報名人數甚至不足100人——要知道,2020年前后這些學校的報名人數通常是計劃的1.5倍以上。無錫、常州等地的民辦高中也出現類似情況,某連鎖民辦教育集團旗下的3所高中,2025年總報名人數較2024年減少了近60%。
教育部門數據顯示,2025年江蘇高考報名人數約48萬人,較2024年增加2萬,但民辦高中招生計劃卻因政策限制(如“公民同招”“不得跨區域掐尖”)縮減了約10%。供需失衡下,“民校熱”徹底降溫。
② 家長算賬:300分本科線比“面子”更重要
“以前總覺得民辦高中師資好、管理嚴,但現在發現,能在黑龍江上高中考本科,比在江蘇讀民辦‘沖普高’實在多了。”蘇州家長王女士的話,道出了許多家長的真實心態。她的兒子2024年中考考了580分(蘇州中考滿分750),按往年水平勉強能進一所普通民辦高中,但2025年該民校的本科率僅35%,且學費高達3.8萬元/年。
相比之下,黑龍江的“低門檻”更具吸引力:2025年黑龍江高考本科線歷史類320分、物理類305分(江蘇歷史類470分、物理類445分),即使是成績中游的學生,只要稍微努力,考本科的概率大幅提升。王女士的兒子今年去了哈爾濱一所民辦高中借讀,模考成績已穩定在350分左右,“按黑龍江的線,本科穩了;要是在江蘇,可能連專科線都懸。”
類似案例在家長群里并不少見。南京家長李先生算了筆賬:“黑龍江民辦高中一年學費1.5萬-2萬,加上租房、生活費,一年3萬出頭;江蘇民辦高中學費普遍4萬+,還不算補課費。關鍵是孩子壓力小,能考上本科,性價比高多了。”
③ 黑龍江“低分上本科”的秘密:考生少、計劃穩
黑龍江為何能成為江蘇家長的“升學洼地”?核心在于高考競爭壓力小。2025年黑龍江高考報名人數約18.5萬人,僅為江蘇的1/2.6;而黑龍江本科招生計劃(含一本、二本)約12萬人,本科錄取率長期穩定在65%以上,遠高于江蘇(2024年江蘇本科錄取率約52%)。
更關鍵的是,黑龍江對“異地高考”政策相對寬松。根據黑龍江省教育廳規定,非本地戶籍考生只需提供父母居住證、社保繳納證明(連續滿3年)及本地高中就讀證明,即可就地參加高考,無“戶籍+學籍雙滿3年”的嚴格限制(江蘇部分地區要求更嚴)。這讓許多江蘇家長選擇讓孩子在高一、高二轉學至黑龍江,以“異地考生”身份參加高考。
不過,這一“捷徑”也在悄然變化。2025年黑龍江部分重點中學已開始限制外省生源比例,部分民辦高中也提高了借讀費用(從去年的1.2萬/年漲至1.8萬/年),家長需提前規劃。
④?? 風險提示:“曲線救國”并非萬無一失
盡管黑龍江升學看似“劃算”,但并非所有家庭都適合。首先是適應問題:東北與江南的氣候、飲食差異較大,部分南方學生可能出現“水土不服”;其次是教育資源差異:黑龍江部分民辦高中師資力量薄弱,教學模式偏應試,與江蘇注重素質教育的體系銜接不暢;
最后是政策風險:若未來各省加強“高考移民”監管(如要求學籍與實際就讀地一致、限制外省生源比例),可能影響升學穩定性。
南京教育界人士提醒:“異地升學需綜合評估家庭經濟條件、孩子適應能力及長期發展規劃。如果只是為了‘低分上本科’,卻忽略了學習環境和成長體驗,可能得不償失。”
⑤ 未來趨勢:民辦高中或轉型“特色化”求生
面對招生遇冷,江蘇民辦高中已在尋找出路。部分學校轉向“特色化辦學”,如開設藝術、體育、國際課程等方向,吸引有專項特長的學生;有的與職業院校合作,推出“普職融通”班,讓學生在高二后可根據成績選擇升學或就業;還有學校通過降低學費(如推出“普惠班”,學費降至2.5萬/年)、優化管理(如引入軍事化作息、分層教學)提升競爭力。
教育專家分析,未來民辦高中的生存將更依賴“精準定位”——不再與公辦高中拼“普高率”,而是聚焦個性化教育、特長培養等領域,滿足家長對“多元化發展”的需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