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身處距離祖國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或是在無影燈下開展手術的骨科先鋒,或是在產房里守護新生命的婦產衛士。
他們是中國共產黨黨員,以初心為燈,以使命為舵,在資源匱乏的異國他鄉,書寫著醫者仁心的動人篇章。
李楠畢業于天津醫科大學,是第31批援剛果(布)中國醫療隊骨科醫生。一天傍晚,急促的電話鈴聲打破了寧靜。當地醫院緊急通知,一名前臂受傷的患者亟待救治。李楠迅速趕赴急診室。
李楠:患者受傷已長達15個小時,傷情刻不容緩,于是我們當即實施急診手術準備工作。當術前準備緊鑼密鼓完成之際,意外降臨了——醫院突發停電,手術室里伸手不見五指,手術被迫延期。
次日清晨,這位患者再次出現在醫院,此時距離受傷已過去30個小時。
李楠:根據外科手術原則,手外傷超過8小時通常需先縫合傷口,待兩周后確認無感染再行肌腱吻合手術,分階段治療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風險。然而,面對患者因經濟拮據而渴望一次性手術的迫切訴求,我深知這不僅是醫學問題,更是關乎患者生活質量與經濟負擔的艱難抉擇。在與患者家屬進行充分且細致的病情溝通后,家屬選擇一期完成修復手術。
進入手術室,李楠以近乎苛求的態度對傷口進行徹底清創,小心翼翼地探查每一處創傷區域。在無影燈下,憑借多年臨床經驗與精湛技藝,他有條不紊地開展治療工作,每一次持針、每一次縫合,都凝聚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守護。最終,這場突破常規的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當地患者: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啊!當時我實在拿不出分兩次手術的錢,您一次手術就非常成功,我這心里有說不出的感激。您不僅醫術高明,還把我們病人的苦處都放在心上,這份恩情我一輩子都忘不了!
在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過程中,令婦產科醫生王德穎印象最為深刻的,是一位孕39周重度子癇前期的孕婦。患者的血壓控制不理想,病情危急,隨時可能發生意外,危及患者和胎兒的安全。當時患者眼中滿是恐懼與無助。
王德穎:她緊緊抓住我的手,用顫抖的聲音向我求救,那一刻,我深知自己肩負的責任重大,與當地醫生迅速合作進行手術。隨著一聲清脆的啼哭,母子二人轉危為安。當術后的母親看到懷中健康的嬰兒,淚水奪眶而出,她緊緊握住我的手久久不愿松開。這一幕,深深觸動了我的內心。
當地患者:我當時非常害怕。當看到您堅定的眼神,我握緊您的手,感覺自己有希望了。謝謝中國醫生為我做手術,拯救了我們母子二人的生命。現在看著懷里的小寶貝,我總想起您,謝謝中國醫生!
在剛果(布)工作期間,王德穎時常會遇到一些病情危急的患者。她說,這時每一次救治都是與死神的賽跑。
王德穎:記得一位宮外孕大出血的患者被送到醫院時,已經處于休克狀態,病情萬分危急。我們啟動急診救治流程,在有限的條件下快速進行了手術,經過1小時的努力,終于將患者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術后查房時,患者用不太流利的中文對我說“謝謝”,那一刻,所有的疲憊都煙消云散。我想,這就是自己不遠萬里來到這里的意義。
當地患者:當時我腹痛很厲害,感覺自己快堅持不住了。謝謝您快速安排了手術,謝謝您給了我第二次生命。您每次查房,對我的關心,我都感覺好溫暖,感覺你就像我的家人。謝謝您,我愛您!
除了臨床救治,王德穎還積極投身于醫療帶教工作,致力于提升當地醫療水平,從最基礎的操作規范入手,手把手地教授當地醫生無菌操作技巧,介紹無菌原則的重要性。
王德穎:每一次帶教,看到他們專注學習的眼神和對知識的強烈渴望,我的內心都深感欣慰。在我的帶動下,當地醫護人員的診療水平有了顯著提升,中剛醫療團隊也在工作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記者丨周濤
編輯丨安然
主持丨葛鵬
制作丨楊曉蕾
簽審丨孫伶俐
監制丨劉軼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