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歲的玲玲躺在病床上,一根細長的支氣管鏡從口中探入,緩緩通向肺內。紀醫生此刻正作為助手,協助內鏡中心醫生進行支氣管鏡檢查合并肺泡灌洗術,手顫顫巍巍抖動著,將灌洗液推進了玲玲的肺里。
那是2024年10月,肺炎支原體肺炎肆虐的深秋,甘肅省武威市涼州醫院的兒科病房擠滿了高熱不退的患兒,胸片上都是一片片白茫茫的大葉性肺炎陰影。玲玲就是其中之一,使用了抗生素治療一周仍未見效,CT顯示右肺中葉幾乎實變。
紀醫生想到,支氣管肺泡灌洗術治療正好可以應對玲玲的病。于是緊急聯系內鏡中心老師,經綜合評估后將患兒支氣管鏡檢查加肺泡灌洗術安排在次日清晨第一臺。操作臺上,作為助手的她,看到老師緩緩抽出的灌洗液,她與護士同時輕呼:“有絮狀物!”治療成功了,當日夜間,玲玲的體溫曲線終于恢復正常,病房里緊繃的氣氛也隨之舒緩。
涼州醫院作為一家西部區縣級醫院,掌握支氣管鏡技術的兒科醫生確實不多。紀醫生能做出這樣的診治方案,和她2023年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的培訓經歷密不可分。在培訓期間,她深刻認識到兒童支氣管鏡在兒童疾病診治過程中的關鍵作用,這促使她回到涼州醫院后,堅持學習這門技術。
她參加的是“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這是由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院士+博愛基金開展的首個落地項目,旨在通過專項培訓提升西部兒科醫師的專業技能水平,改善當地兒科醫療服務質量,為西部地區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截至目前,該項目已開展30期培訓班,培訓新疆、貴州、青海、內蒙古、云南、寧夏、陜西、四川、湖北、甘肅等地兒科醫師591名,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為烏魯木齊兒童醫院小兒泌尿科科室托管培訓1期。面向西部兒科醫師提供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上海兒童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四川大學華西第二醫院等培訓基地,通過崗前培訓、業務學習、案例討論等方式提升專業能力。
兒科醫生們在病房會診
從2021年開始,字節跳動醫務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小荷健康共同資助舉辦了12期“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班,惠及貴州、四川、寧夏、青海、陜西、甘肅兒科醫師233名。
今年6月,第12期培訓班圓滿結束,新一批兒科醫師像紀醫生一樣,在培訓基地提升了醫療技術水平后,回到西部,為當地兒童提供了更好的醫療服務。
完全不一樣的兒科
很多來參加“院士+”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的醫生,都在培訓時看到了與家鄉完全不一樣的兒科。
在西部部分地區,受制于醫療資源與技術儲備,不少醫院的兒科醫生對支氣管鏡在疾病診療中的價值缺乏深刻認知。加之學習新技術存在門檻與壓力,每當面臨需要借助支氣管鏡檢查和治療的病例時,將患者轉診至省級醫院往往更常見。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的病房里,一場爭分奪秒的搶救正在上演。面對急需救治的患兒,醫生團隊迅速啟動支氣管鏡治療。無需復雜的全麻程序,僅以局麻作為輔助,細長的支氣管鏡便精準探入患兒肺部。隨著操作推進,一團形似小樹枝的痰栓被成功沖出。這一幕,讓紀醫生真切感受到這根纖細的鏡管里,藏著守護患兒生命的磅礴力量。
喬醫生是陜西省漢中市的兒科醫生,也有類似經歷。在華西二院兒童心血管科的培訓中,她看到西部基層醫療資源與前沿技術的差距。其中,一名5歲患兒因暴發性心肌炎突發室顫,醫院迅速啟動急救流程,最終患兒轉危為安,這改變了她以往對急危重癥的認知。
這些沖擊背后是東西部地區兒科醫療資源發展不均。根據相關報道,甘肅省計劃要在2025年完成每千名兒童擁有兒科執業(助理)醫師數達到0.87人的目標,與之對比,北京2023年每千名常住兒童擁有兒科醫生數為1.55名。不僅如此,上海交大醫學院牽頭的一份調查顯示,西部兒科以基層醫療機構為主,缺乏高等級的兒科醫院,并且兒科專科醫生少,多是全科醫生兼任。
中國紅十字基金會“院士+博愛基金”由13名兩院院士于2016年2月共同發起設立。院士們發起西部兒科醫師培訓計劃的初衷,就是重點圍繞影響中國兒童健康的重大疾病,開展先天性心臟病、血液腫瘤、重癥醫學和新生兒疾病等方面專業人才培訓,力爭實現基本兒科醫療由本地承接,推進兒科分級診療實施,助力西部兒科振興計劃。
從輸血變成造血
三個月培訓結束后,紀醫生帶著100G學習資料和《中國兒童呼吸內鏡圖譜》回到了甘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揭開科室支氣管鏡的防塵罩。她記得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培訓時,帶教的醫生告訴她:“在西北的大多數醫院,可能沒有ECMO(人工心肺機),但你們至少要讓每個醫生都敢拿起支氣管鏡——這是救命的最低成本武器。”
她用了半年多時間,自己去內鏡中心學習,在2024年10月,兒童支原體肺炎大流行時,她的所學有了用武之地,患兒經過支氣管鏡治療后效果立竿見影。
如今,涼州醫院兒科支氣管鏡團隊雖僅由寥寥數位醫生組成,規模尚小,卻如破土新芽般充滿生命力。這項技術展現出的顯著成效,吸引越來越多兒科醫生主動靠攏,數位同事踴躍申請加入,攜手夯實守護患兒健康的醫療力量。
涼州醫院兒科支氣管鏡團隊在操作支氣管鏡開展治療
這過程就像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所期待的:“(通過培訓)提高當地醫護人員水平,最終要從我們的輸血達到他的造血能力”。
喬醫生則通過培訓,與大醫院建立了聯系,鏈接了先進的醫療資源,回到漢中后,也便于遠程會診、轉診、長期聯絡。她也因此幫助了一名12歲的患兒。
那名患兒因為頻繁咯血就醫,在本地醫院接受檢查未明確病因。喬醫生基于培訓中接觸過的類似病例,意識到患兒有肺動靜脈瘺的可能性。她與華西二院心血管科的專家交流會診,最終確診并順利轉診至華西二院,從病例討論到轉診并制定手術方案僅用48小時完成。
不僅如此,喬醫生還在當地醫院牽頭開展了兒童血管瘤綜合治療新技術,填補了醫院的空白;也在科室多次分享華西二院的規范化診療流程,帶動團隊提升處置效率。
這樣的故事還會有更多。在資助12期培訓班、共233名西部兒科醫生結束培訓之后,字節跳動公益基金會還將繼續捐贈,支持更多西部兒科醫生參與培訓,提高醫療技術服務質量,為西部地區兒童的健康成長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轉自“字節跳動公益”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