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靖宇(1905.2——1940.2)
楊靖宇,原名馬尚德,字驥生,又名順清,化名張貫一、乃超。出生于河南省確山縣李家灣的農民家庭。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東北抗日時期,曾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總司令等職。
1932年,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風起云涌,抗日義勇軍發展到30余萬人。同年4月,他任中共滿洲省委軍委代理書記。在他主持下,中共滿洲省委軍委全面規劃了東北各地的抗日游擊運動;選派干部到抗日的東北軍部隊和其他自發抗日隊伍中去協助工作;有組織地派中共黨員打入偽軍中去瓦解敵軍,組織嘩變工作。并加強各地抗日游擊隊的領導,發展壯大抗日隊伍。11月初,他以中共滿洲省委代表的身份赴磐石、海龍等地巡視,指導黨團組織、抗日游擊隊和地方群眾組織的工作。他在巡視中,整頓了磐石、海龍中心縣委,將磐石、海龍工農義勇軍分別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二軍南滿游擊隊、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七軍海龍游擊隊。
1933年初,他任南滿游擊隊政治委員。3月,他當選為中共滿洲省委委員。9月18日,以南滿游擊隊和海龍游擊隊為基礎,組成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獨立師,他任師長兼政委。第一軍獨立師成立當天即發布了《東北人民革命政綱》,明確了人民革命軍的奮斗目標、斗爭任務和重要政策。1934年1月,他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政府執行委員。11月7日,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正式成立,他任軍長兼政委。1936年7月,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一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他任軍長兼政委。隨后,抗聯一軍和二軍合編組成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他任總司令。同時,他還兼任中共南滿省委委員。1937年12月13日,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準備委員會成立,他當選為委員。
楊靖宇8年如一日,戰斗在抗日最前線。他率部全殲偽軍邵本良部,威震南滿;為打通與關內紅軍的聯系,兩次組織西征;襲擊通(化)輯(安)鐵路隧道工程;伏擊敵奉天騎兵教導旅;以及蚊子溝之戰、長崗之戰、岔溝突圍戰、大蒲柴河之戰,沉重地打擊了日偽統治。尤其在七七事變后,他積極主動地率部牽制東北的日偽軍兵力,配合關內抗戰,號召戰斗在東北的“每一個忠誠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愛國志士”,“貢獻最后一滴血來絆住敵人,打擊和消滅敵人?!?/p>
他十分重視抗日游擊根據地的創建。日偽在東北的統治極端殘酷和嚴密,抗日根據地的存在極為艱難。他和抗聯一路軍的指戰員一起,以堅持不懈的精神,先后開創了以紅石砬子、石虎溝、排子等地為中心的磐石抗日游擊根據地,濛江(今靖宇)那爾轟、金川河里、輯安(今集安)老嶺山區、遼寧老禿頂子山區等抗日游擊根據地。在抗日游擊根據地里,建立了區、鄉人民革命政府,并著手籌備各縣和南滿特區政府。未建立人民革命政府的地方,由農民委員會行使政府職權。
1939年,日偽軍把進攻東北抗日聯軍的主要矛頭指向了抗聯一路軍。日本關東軍派出日偽軍警7.5萬余人,進行持續時間最長、殘酷到極點的“大討伐”。面對來勢洶洶的敵人,抗聯一路軍將部隊化整為零,四處游擊。楊靖宇直接指揮警衛旅和一方面軍一部,在樺甸、濛江、金川一帶作戰,牽制敵軍,掩護部隊分兵東移。楊靖宇率領的部隊是日偽軍進攻的“大目標”。加之原一師師長程斌、警衛旅一團參謀丁守龍的先后叛變,敵人得知抗聯一路軍和楊靖宇最機要的秘密和行動方向。所以,他所率領的部隊一直深陷敵人的重圍之中。至1940年2月初,楊靖宇身邊只剩下7名戰士。但他仍機警地同日偽軍的追兵進行周旋。2月15日,他們在濛江五斤頂子西北方的山坳里與敵人遭遇。他帶領展示且戰且退,借助有利地形打擊敵人,打死敵“討伐隊”副隊長一名,士兵6人,并趁敵人混亂之際,迅速轉移隱蔽起來。2月18日,他身邊僅有的兩名戰士在濛江縣東部向群眾購買食品和衣物時,被敵人發現,不幸犧牲。敵人在他們身上搜出楊靖宇的印鑒,于是緊縮了包圍圈,加緊收查。2月23日下午3時許,楊靖宇來到濛江縣保安村西南6華里左右的三道崴子,不幸陷入敵人重圍。他同敵人激戰20分鐘后,胸部中彈,以身殉國。犧牲時,年僅35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為了紀念楊靖宇在抗日戰爭中建立的豐功偉績,在通化修建了楊靖宇烈士陵園。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黨和國家領導人敬獻的花圈一直擺放在靈堂之上。楊靖宇烈士陵園已列入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主審 | 王遠洋 審核 | 李蘊涵 編輯 | 劉佳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