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你可能聽過不少紅軍長征的故事,可你未必知道,有一支隊伍,四百來號人,接到了保命不保命、只負責“勾敵”的任務,結果一去十幾年,沒接到撤退命令,打著打著,硬是打到了全國解放那會兒。
這不是編,是實打實發生的事。
帶頭的叫徐策,人不多話不少,做起事來一根筋。
那會兒中央給了他一句話:“你們得吸住敵人。”他點了頭,沒問撤不撤。
出發那天,天冷得很,沒人掉眼淚,全是憋著勁往山里走。
當時局勢緊,紅軍主力要突圍,但敵人一邊圍,一邊堵,哪里有縫子鉆?毛主席拍了板,要分兵。
主力往一邊走,得有支小隊往另一個方向跑,假裝主力,給敵人下套。
這個“幌子”就落在了徐策頭上。
這支隊伍怎么來的?說起來也怪,主力抽不出人,打仗的都是傷員、警衛、保衛局的,能打的不多,愿打的也不少。
有的拖著傷腿,有的還掛著繃帶,真不是常規部隊。
徐策不是猶豫的人,他說:“這不是打不打得贏的事,是咱們給別人爭時間。”幾百人散開,進了川南山區,敵人咬牙切齒地追,他們也不慌,打一下退一步,退一步再打一下。
川南那地方熟悉地形的有優勢,山多林密,一條小道兩邊全是懸崖。
徐策帶人專挑這種地方打伏擊。
敵人吃了虧,以為碰上的是主力,立馬調兵遣將,來了幾萬人。
紅軍主力趁機溜走了。
敵人這邊被耍得團團轉,徐策那邊卻開始吃緊。
補給斷了,傷員越來越多。
最難的不是打仗,是餓。
隊里有人三天只啃了兩塊干糧,還是別人分的。
有人餓到走不動路,爬著換陣地。
敵人還不放過,一仗接一仗地追。
那段時間,隊伍里沒一個人說要退。
徐策說:“我們沒接到撤退命令,一天不來命令,就一天不退。
日子一天天過去,戰線拉長,隊伍縮成了幾股小分隊。
就是在這個時候,王逸濤來了。
他是黃埔出來的,打仗有一套,點子也多,剛來那會兒,不少人都覺得他能撐起前線。
可人心變起來快。
王逸濤原先也是咬牙堅持的,可后來突然變了。
那年冬天,隊伍剛和敵人打過一仗,傷的傷,死的死,大家在山溝里拼命救人。
天剛亮,王逸濤不見了,帶著幾個人,還有不少物資。
沒多久,敵人就摸準了他們的布防方向。
沒明說,但誰都知道,是王逸濤投了敵。
這一下,隊伍傷得不輕,幾次差點全軍覆沒。
徐策沒罵人,只說:“他走了我們還得活。”那以后,隊伍換了打法,不再硬拼,改成偷襲、夜襲、擾敵。
敵人后勤補給常被他們切斷,一夜之間炸掉幾座橋是常事。
抗戰結束后,國共內戰拉開,川南游擊隊還活著。
他們不是正規軍,但打起仗來比誰都狠。
敵人以為這些人早散了,其實他們越打越多,地方武裝也投奔過來。
那時候,游擊隊已經不是當初的臨時隊伍,而是一支有經驗、懂地形、能打硬仗的老部隊。
1947年,解放軍南下,川南這隊人扮演了大角色。
他們打掉了敵人的幾條補給線,拖住了一整支部隊。
打完那一仗,徐策說:“我們不是拖延時間,是在推進前線。
隊伍打到1949年,西南快解放了。
徐策不留在軍隊了,回了山里。
他沒休息,挨家挨戶找當年戰友的家屬,說的是:“死在山里的名字不能沒人記。”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山里那塊沒人管的墓地整了出來,立了碑,一塊一塊石頭搬,刻上名字,不讓一個人落下。
1951年,徐策病倒了,走得不吵不鬧。
他的墓碑上只刻了一句話:“從山里來,守到最后。
這隊人,十四年沒接撤退命令,就這么一直守著。
遇上叛徒沒垮,補給斷了沒散,戰斗力倒是越打越強。
到最后,變成了西南戰線上一把釘子,誰也拔不掉。
- 參考資料:
-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記》中央文獻出版社
- 《徐策口述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
- 解放軍軍事科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