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巴基斯坦空軍在5月那場夜戰中擊落印度陣風戰機時,全球軍事觀察家的眼鏡碎了一地。這不是簡單的飛行員較量,而是中國打造的"殺戮網"第一次在實戰中展現威力—— 地面雷達鎖定、殲-10C發射導彈、預警機中途制導,整套動作行云流水 ,印度飛行員甚至沒發現導彈來襲就被擊落。#夏季圖文激勵計劃#
這套系統最可怕之處在于,它把戰爭變成了"打游戲"一樣簡單:傳感器發現目標,AI自動分配火力,人類只需要按下最終確認鍵。
(圖1)
美國空軍部長梅因克在參議院聽證會上展示的PPT暴露了五角大樓的焦慮。中國那數百顆偵察衛星織成的天網,配合射程200公里的PL-15導彈(如圖1),已經構建起覆蓋臺海的"殺戮閉環"。
想象一下:福建山區的導彈車發射后立刻轉移,衛星實時修正彈道,無人機進行末段照射,整個過程不超過三分鐘。這解釋了為何美軍急著給B-21轟炸機追加預算——只有隱身突防才能撕開這張網。
但問題在于,當中國在青海部署的量子雷達開始試驗時,連B-21的隱身涂層都可能失效。
印巴空戰暴露的深層博弈在于作戰體系的代差。印度飛行員還在用目視識別敵機時,巴基斯坦的殲-10C全程保持無線電靜默,靠數據鏈接收預警機指令。
就像《每日電訊報》記者描述的"陣風甚至不知道導彈來自哪個方向",這種降維打擊讓人想起海灣戰爭中伊拉克戰機被F-15碾壓的場景。
(圖2)
不過這次角色互換,西方裝備成了被獵殺的一方。美軍智庫現在流傳著一個黑色笑話:買中國戰機的附贈品是整套作戰體系,買F-35的贈品是維修賬單和軟件升級通知。
太空成為新戰場的速度超乎想象。中國去年發射的遙感四十號衛星群(如圖2),據說能對移動中的航母實時定位。
薩爾茨曼將軍力推的"Golden Dome"計劃,本質上是在復制中國模式——用低軌衛星群構建太空預警網。
但美軍面臨尷尬困境:星鏈的民用衛星抗干擾能力差,專用軍事衛星又太貴。相比之下,中國那套軍民融合的"遙感-通信-導航"衛星體系,成本只有美軍三分之一。這也是為什么美國突然加速F-47項目,他們需要一款能在衛星被毀時獨立作戰的六代機。
臺海棋局正在被導彈數學改寫。解放軍瞄準臺灣的導彈只是開胃菜,真正致命的是那400枚能打到關島的東風-26。
(圖3)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推演顯示,在"殺戮網"支持下,這些導彈的命中率能提升到82%。當五角大樓還在糾結航母(如圖3)要不要冒險進入第一島鏈時,中國已經用衛星+無人機+智能水雷構建了立體拒止體系。
最近琉球群島附近頻繁出現的無偵-8無人機,就是活生生的警告——它3馬赫的巡航速度意味著美軍現有防空系統根本來不及反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