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爺們做的事。厲害,有骨氣。”
金正恩哭了。
對著幾口從俄羅斯運回的棺材,朝鮮最高領導人淚灑當場。
但這滴眼淚,究竟是為客死他鄉的數千名年輕士兵,還是為一場精心策劃、即將上演的國家重大行動呢?
六月三十日,朝鮮官方媒體放送了一幕極具沖擊力的畫面——
金正恩跪在一排覆蓋著朝鮮國旗的靈柩前,情緒失控,幾度拭淚。
這些棺材里,躺著的是在遙遠的俄羅斯戰場上倒下的朝鮮軍人。
然而鏡頭掃過,靈柩不過四五口。
這與外界盛傳的,在庫爾斯克前線陣亡的朝軍可能高達6000余人的恐怖數字,形成了令人心悸的對比。
巨大的數字鴻溝,讓這場國葬的性質昭然若揭。
它更像一劑精準投喂給朝鮮國內的鎮靜劑,一場用最高領袖的眼淚來稀釋民間不安情緒的政治表演。
真正的哀悼,從不避諱傷亡的真相。
而當眼淚成為一種需要被圍觀的姿態時,它所悼念的,或許已不再是逝去的生命本身。
葬禮的悲情余溫未散,平壤又在另一場盛大的文藝演出中,投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為紀念朝俄《全面戰略伙伴關系條約》簽署一周年,舞臺的背景大銀幕上,首次集中曝光了朝鮮士兵在俄羅斯作戰的影像。
這些由照片拼接而成的靜態畫面,雖然沉默,卻吶喊出無數隱秘的信息。
其中一幕,金正恩與妹妹金與正一同迎接靈柩,手扶棺槨,神情凝重,與葬禮上的悲痛遙相呼應。
另一些畫面則充滿了“戰地浪漫主義”——
朝鮮與俄羅斯士兵并肩高舉國旗,振臂高呼,仿佛在宣告兩國“鮮血凝成的友誼”。
“祖國的星辰,永不熄滅”這類標語,試圖將死亡詩化為永恒。
最令人震驚的,是幾張疑似實戰的場景——朝鮮軍隊在炮火中突破敵軍防線,持槍射擊。
朝鮮終于撕開了一角遮羞布,大大方方地承認:是的,我的孩子們,正在別人的土地上,為盟友流血。
如果說眼淚和影像還只是情緒上的鋪墊,那么官方隨后拋出的信息,則為此番出兵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法理依據”。
媒體罕見地播出了金正恩簽署作戰計劃的畫面。
這份名為“庫爾斯克解放作戰計劃”的文件上,清晰地留下了他三次批準的日期:去年十月二十二日、十二月十二日及二十二日。
報道甚至透露,金正恩曾親自向特種部隊下達進攻指令。
這意味著,每一位踏上俄羅斯土地的朝鮮士兵,背后都有著來自平壤最高層級的授權。
他們的犧牲,被定義為執行領袖的意志。
從去年十月悄悄派兵,到今年四月才首次松口承認,再到如今時隔兩月后的圖文大公開,平壤的每一步都踩著精確的節奏點。
而這次公開,恰好選在俄羅斯文化部長率團來訪,并與金正恩父女共賞演出的時刻。
這絕非巧合。
朝俄之間的軍事捆綁早已不是秘密。
就在六月,俄羅斯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兩度訪朝。
他公開證實,朝鮮已同意向庫爾斯克地區增派一千名戰斗工兵,負責掃雷等高危任務,另有五千名軍事建筑人員也將陸續到位。
這標志著朝鮮的援助,正從“出槍出炮”的物資支持,全面升級為“出人出力”的人力投入,且規模正在迅速擴大。
這盤棋的真正目的,此刻已清晰可見。
朝鮮選擇在俄羅斯高官在場時,高調展示自己的“功績”與“犧牲”,本質上是一場信息戰與心理戰。
它要對內宣告:我們出兵俄羅斯,是領袖的決定,是國家的榮耀,是鞏固神圣盟約的必要之舉。
所有犧牲都是值得的,所有付出都將換來回報。
韓國情報部門預測,朝鮮最快將在七八月份向俄羅斯派遣更多作戰部隊。
此刻所有精心編排的悲情與豪情,所有關于“血盟”和“忠誠”的宣傳,都在為一件事服務——
為下一輪更大規模的兵員或勞務派遣,掃清國內的輿論障礙。
這就像修建一座大壩前,必須先疏通好下游的河道。
平壤正在用一場宏大的宣傳攻勢,為可能到來的巨大傷亡和民間質疑,提前構筑一道心理防線。
當金正恩在文藝演出的熒幕前,再次看到國旗覆蓋的靈柩時,又一次淚流滿面。
臺下的俄羅斯貴客看在眼里,國內的萬千民眾也看在眼里。
這滴淚,既是灑給已經熄滅的“星辰”,更是流給即將被派往異鄉的無數鮮活生命和他們憂心忡忡的家人看的。
它試圖將一場殘酷的域外軍事介入,包裝成一曲忠誠與友誼的悲壯贊歌。
這場宏大的國家敘事,正用眼淚與鮮血,為下一批開往庫爾斯克的列車,鋪平軌道。
有人覺得金正恩是最有血性的80后領導人,他的決定維護了朝俄友誼。
但是他在死亡士兵靈柩前的悲痛不是假的,眼淚也不是假的,在派遣自己的兒郎們上戰場前,他肯定也是痛苦的。
只希望戰爭早日結束,傷亡早日停止,世界和平真正的到來。
你覺得金正恩這次的“活動”是為了什么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