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韓國的“愛情蟲”在互聯網上刷屏,這些蟲子在韓國首爾大量出現,騷擾民眾,在一些視頻中甚至可以看到它們漫天飛舞,多到將人吞沒的程度。
△ 這個人身上的,還有地上黑壓壓一片的,都是“愛情蟲”
國內的媒體也有大量報道,提醒民眾近期韓國旅游計劃的需要注意。
“愛情蟲”的學名是長鉗襀毛蚊(Plecia longiforceps),它是毛蚋科昆蟲,這種蟲子能夠以交尾姿態合體飛行而聞名,而且經常這樣合體出現,因此得名“愛情蟲”。
那么有趣的問題是,愛情蟲是否對人有害?它們為什么喜歡合體出現?
“愛情蟲”其實并不是韓國本土的昆蟲,在亞洲,這些昆蟲真正生活的地方中國東南部地區,以及日本的部分地區。
我在浙南長大,這種蟲子在我們那邊有所分布,以前也還算常見,印象中它們軟軟糯糯的,身上有一股臭味,如果你用手去抓它們的話,那股臭味會黏附在你手上,讓人很難忍受。
其它方面的話,它們不會咬人,也沒有毒性,通常也不會攜帶對人有害的病菌,總之對人不會造成實質性傷害。
另一方面,它們的幼蟲能夠分解土壤有機物,讓植物更好的吸收營養,成蟲則能夠傳播花粉,屬于農業益蟲。
不過,我從來都沒有見過它們成群出現,甚至同時出現兩對都很少見過,更別提是像韓國這樣爆發式的集體出現了。
韓國“愛情蟲”第一次爆發是在2022年,今年則達到了高峰,是2024年的兩倍多,而它們之所以出現在韓國,一些專家認為可能是因為氣候變化。
隨著全球變暖,各地氣候都發生了變化、降水規律也發生了改變,動植物的生存范圍會因此發生改變。
昆蟲對這種變化是非常敏感的,由于這些動物通常產卵量很大,如果它們找到一個“利基市場”,很容易就出現爆發,韓國的“愛情蟲”應該就是這樣——它們剛剛進入韓國,沒有多少天敵和競爭者。
為什么它們喜歡合體飛行?
我看到很多人在說這種昆蟲的繁殖行為很奇怪,其實在昆蟲界像“愛情蟲”這樣能夠在飛行中保持交尾姿勢的,有挺多的。
比如蜻蜓和豆娘,還有蒼蠅、蜉蝣、一些種類的蚊子也都能做到這一點!
不過,這些動物不一定是網傳的那樣“邊飛行邊交配”,這種行為也有可能的是發生在交配結束之后,雄性通過這樣長期保持交尾姿勢可以很好的守住自己的配偶,以防止其他雄性使其卵子受精。
很多昆蟲都會集體出現一起尋找配偶,交配產卵之后它們生命就結束了,“愛情蟲”就是這樣的——它們的大爆發就是一場赴死的“相親大會”(雄性交配后沒多久就就會死亡,而雌性還有產卵的使命,壽命相對長一點,達到1-2周)。
在這種背景下,雄性在交配結束之后依然保持“交尾姿態”就很好理解了,這對雄性肯定是有利的,也肯定可以讓它們得到更多的后代。
不過,相比于“愛情蟲”獨特的繁殖行為,我更加好奇的是,它們是如何做到的“合體飛行”的,只能說真不愧是最早飛上天空的動物類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