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產品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環節,那就是通過上線后的數據來驗證當初的假設。
昨天我看了「42號車庫」發布的一篇關于 200 位小米 YU7 大定車主的數據調研報告,有一些啟發跟你們分享一下。
首先,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說過我朋友圈下定 YU7 的三個用戶樣本,其購車清單里會把理想 L6 拿來做備選。
于是有讀者留言說,怎么可能,買 YU7 的人壓根不會考慮 L6,定位不一樣。
可是,根據這份數據報告顯示,這 200 位大定了小米 YU7 的準車主中,把理想 L6 作為對比車型的人數排名第二,僅次于特斯拉 Model Y。
這種來自于數據的驗證和主觀感受之間的差異,其實就是用戶視角和產品視角之間的不同。
但從產品定位來看,理想是典型的家庭用車場景,而小米瞄準的是年輕、運動、性價比。
前者主打的是冰箱、彩電、大沙發的居家舒適性,后者主打的是顏值、動力、操控。
從產品視角來看,這二者的確有一些差異。
可是,真實的用戶在做決策的過程中,是不會對產品定位有天然區隔的。對他們來說,買車最直觀的參考就是外觀、內飾、價格、以及其他。
因此,要用產品視角去做產品,但要通過用戶視角去賣產品。
在那份數據報告里,同樣展示了小米 YU7 大定車主在購車時的考慮因素,其中外觀設計的占比最高。
這就說明,大多數人還是看顏值。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分別是零重力座椅和天際屏,至于鍵盤俠愛聊的電池、續航、安全性則比較靠后。
并不是說這些因素不重要,而是在用戶視角的買車考慮中,這些技術指標默認是通過的,是夠用的,是可接受的。
以電池為例,很多人會在磷酸鐵鋰和三元鋰之間扯皮,純技術來看,后者肯定更好。但放在真實使用場景中,差異性并沒有那么大。
所有這一切,在價格面前的優先級都可以靠后。
也難怪,小米 YU7 銷量最高的就是定價 25 萬左右的標準版,因為大家要的是性價比。
這么說吧,小米 YU7 在這個價格區間就是一輛好車,是用戶可以閉眼買的車。
在年齡分布上,26 到 35 歲占比 69% 最高,其次是 36 到 45 歲區間,46 歲以上占比最低。
這也就說明,小米 YU7 針對的還是年輕人群,其中不乏家庭用車需求,所以才和理想有重疊。
還有一個數據印證了我之前的猜測,那就是已經下定小米 SU7 且未提車的用戶中,有 79% 轉單成了小米 YU7。
也就是說,小米是把自家訂單從左手倒到了右手,YU7 轉接了一部分 SU7 的訂單,所以加劇了神車效應的放大。
同時,絕大多數用戶的購車預算就是 30 萬,所以 25 萬的標準版提供了超預期的表現。
在購車人群所在的城市分布中,一線城市依舊占主體,但是也出現了不少二線以下城市的身影,甚至還有很多三四線城市。
這也再次說明一點,好看、不貴、高性價比,就是銷量保證。
至于鍵盤俠愛比的各種參數,在購買用戶眼里真不是第一考量因素。
之前還有讀者對我拿理想 L7 和小米 YU7 對比有意見,認為這兩臺車不是一個級別和定位。
定位之前說了,產品視角下確實不同,但用戶壓根不 care 這個。
至于級別,理想 L7 max 應該可以和小米 YU7 max 做對標,但我覺得同樣在家庭用車場景下,理想多了幾個更實用的配置。
一個是電吸門,還有一個就是后排座椅通風按摩功能。
電吸門我個人認為很好用,尤其是帶娃出行中途服務區停靠或到達目的地后,如果娃還在睡覺,此時你下車就可以用電吸門輕輕關上,不會吵醒熟睡的娃。
要是傳統關門方式,哐的一聲大概率必醒。
對于南方地區的用戶來說,全車座椅通風功能真的是必備,尤其是夏天,帶通風和不帶通風的座椅,你那濕透的后背和屁股最清楚。
雖然這個數據只有 200 個樣本,并不能代表全貌,但的確也給出了一些客觀參考。
可以有觀點,可以有猜測,可以有爭論,但數據是不會騙人的。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有讀者問我,如果我買小米 YU7 的話,版本和配置怎么選?
我想了下,如果是我的話,我會選價格最低的標準版,車漆選珍珠白,21 寸大輪轂,然后加裝 21 喇叭音箱,車價 27.85 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