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滴灌帶
盛夏的林西縣新林鎮,萬畝連片的玉米田綠意盎然,無人機掠過田壟監測作物生長,智能化泵房里水肥系統精準運轉,村民們望著長勢喜人的莊稼,臉上漾起豐收的期盼。這片曾因土地零散、灌溉粗放而陷入發展困境的土地,如今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東風,正奏響農業現代化的激昂樂章。
“以前村里的地像補丁一樣,一家七八塊‘巴掌田’,大型農機進不來,澆水靠大水漫灌,費工又費水。”五星村村民張友回憶起過去,語氣里滿是無奈,“一年到頭忙得腳不沾地,畝產也就千斤出頭,不少人干脆把地包了出去。”土地碎片化、設施落后,曾是制約新林鎮農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
破解困境,需下“繡花”功夫。新林鎮黨委、政府創新推出“三打破三統一”整合模式:打破地塊界、承包界、溝路界,通過統一平整土地、劃分地塊、配套設施,將零碎耕地整合為連片沃野。截至目前,全鎮已建成5萬畝高標準農田,鋪設輸水管道50萬米,發放滴灌帶3300萬米,昔日的“零碎田”變身“豐產方”。
農業社會化服務聯合社農機展示
走進五星村萬畝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科技元素撲面而來。田間地頭,蟲情測報燈、土壤墑情傳感器實時運轉,數據直連智能化水肥調控平臺。“打開手機APP,苗情、墑情、氣象數據一目了然,輕點屏幕就能精準澆水施肥。”村黨總支書記劉明指著手機上的監控界面介紹,無人機病蟲害防治效率是人工的20倍,智能化管理讓畝均農藥用量減少15%,“以前靠經驗,現在靠數據,種地有了‘智慧大腦’,心里踏實多了。”
節水增效是新林鎮的“制勝法寶”。作為西拉沐淪河畔的農業重鎮,當地在“管水”上精打細算,推廣的“小水勤澆”滴灌系統將水肥直送作物根部。“每次澆水畝均節水20立方米,畝產卻提高100公斤以上。”鎮黨委副書記宋奎亮算起效益賬,“一畝地一年能省120立方米水,增收200多元,這賬劃算!”
高標準農田不僅改出了好條件,更催生出新模式。新林鎮引導農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經營,農戶變身“甩手掌柜”。鎮里整合農機具成立社會化服務聯合社,提供耕、種、防、收全程服務,累計為農戶節支30余萬元。新合村村民孫玉叢剛領到1萬元土地流轉費,笑著說:“地流轉出去,我去鎮上打工,一年能多掙3萬多,分紅還照拿!”
在“黨支部+企業+農戶”架構帶動下,全鎮2.3萬畝耕地實現規模化流轉,發放流轉資金1380余萬元,惠及1600余戶。產業融合的文章越做越大:七一村復制五星村經驗,建成1萬余畝高標準農田和千畝科技示范基地;規劃中的谷子加工基地將打通“田間到舌尖”鏈條;供銷社創新“土地托管+保底分紅”機制,帶動農戶畝均增收200元以上。
夕陽西下,金色余暉灑滿田野,農機作業的轟鳴聲、水流的滴答聲與無人機的嗡鳴交織成曲。從“靠天吃飯”到“知天而作”,從“單打獨斗”到“抱團發展”,新林鎮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支點,撬動了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生動實踐。這片充滿希望的沃野正在證明:當科技賦能土地,當制度激活潛力,鄉村振興的畫卷必將更加絢爛多彩。(楊玉婷、張學磊)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