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農民日報
金耳,這種宛如黃金雕琢的食藥兼用菌,富含膠質、潤滑爽口的獨特風味,一直是宴席上的珍饈佳肴。原產于云貴高原的金色花朵,如今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的智慧方艙里“落地生根”。借助數字技術,傳統食用菌種植模式在塞上江南實現華麗蛻變。
在賀蘭縣立崗鎮金星村冷鏈分揀中心,2座智慧方艙矗立在開闊的曬場之上。每座方艙占地僅36平方米,金耳年產量可達2萬公斤。寧夏植安農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何惠娟算了一筆經濟賬:“智慧方艙一年能種植10茬金耳,每茬產量在2000至3000公斤,每公斤市場價44元至50元,一茬產值超8萬元,10茬下來產值約80萬元。”
走進種植金耳的智慧方艙,繚繞的霧氣迎面撲來,兩側高聳至艙頂的種植架整齊排列,2000個菌棒上,一簇簇金耳如金色花朵競相綻放,在LED專用補光燈的映照下生機勃勃。與傳統溫棚依靠“老師傅經驗”“看天吃飯”不同,智慧方艙將金耳生長周期大幅壓縮至28天,實現了全年不間斷生產。
“以前人工噴水,常因局部濕度不均導致菌棒霉變,現在連補光時長都能按算法精確到分鐘。”何惠娟介紹,金耳生長需要恒定的溫度和濕度,這座智慧方艙內分布著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等傳感器,可實時采集溫度、濕度等數據。她指著手機上的智能App解釋道,這些數據經AI系統分析處理后,會自動調控新風、補光等設備,精準模擬金耳原生生長環境。全封閉的空間不僅有效隔絕病蟲害,更達成了“零農藥、零排放”的綠色生產目標。
“傳統食用菌種植依賴人工經驗,產量和品質波動大。有了智慧方艙,能精準把控金耳生長所需條件,實現標準化、規模化種植。”何惠娟介紹,未來,公司計劃加大技術研發投入,配套烘干系統完善產業鏈,并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如今,傳感器持續采集著第2茬金耳的生長數據,AI系統也正為下一茬種植優化環境參數。
據悉,近年來,銀川市積極推動農業企業數字化轉型,鼓勵企業運用數字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創新商業模式、提升管理水平,著力培育一批數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上下游協同發展,全力構建完整的數字農業產業鏈條。(梁小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