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那天晚上的平壤,音樂會正演到高潮。大屏幕上突然出現了這樣一幕——金正恩跪著,雙手扶在棺材上,眼睛紅了。
可你知道嗎?臺上擺的棺材只有4、5具,可實際死了多少人?4700個。這數字,讓人倒吸一口涼氣。
這眼淚到底是為誰流的?朝鮮拿士兵的命換了啥好處?
作者-鹽
臺上4具棺材,臺下4700條命
說實話,那場面確實挺震撼的。金正恩跪在那兒,眼淚啪嗒啪嗒往下掉。舞臺燈光打在他臉上,能清楚看到眼眶泛紅。他用手快速擦了擦臉頰,這個動作被鏡頭完整捕捉下來。
可等等,咱們算筆賬。
舞臺上,整整齊齊擺著4到5口棺材,蓋著朝鮮國旗,莊嚴肅穆。播音員在那兒深情地說,這些都是"為履行國際主義義務"犧牲的英雄。
聽起來很感人對吧?臺下的觀眾也跟著抹眼淚,連俄羅斯文化部長柳比莫娃都悄悄拭淚。
問題來了。韓國國防部的報告可不是這么說的。他們的數據顯示,光是庫爾斯克一個戰場,朝鮮就死了差不多4700人。4700啊!這和臺上那幾口棺材,差了多少倍?一具棺材代表將近1000條命?
你說這是巧合?還是說,剩下那4690多個人,就這么被"忽略"了?
更讓人起雞皮疙瘩的是,韓國統一研究院的專家洪敏說得挺直白:"朝方這是在借烈士形象,給后面增派部隊鋪路呢。"
換句話說,這場眼淚,可能只是個開場白。演出到高潮時,舞臺背景還展示了金正恩去年10月22日、12月12日和12月22日簽署的三份作戰命令原件。三次命令,分批送兵,時間卡得精準。
當臺上唱起"英雄歸來"的歌謠時,大屏幕切到了觀眾席。那一瞬間,金正恩的表情就像被戳中了什么,眼眶幾乎是立刻就紅了。
他身邊的女兒金珠愛擔憂地看了父親一眼,而俄羅斯高官們則保持著禮貌而尷尬的沉默。
用命換技術的買賣
開場白背后,藏著一筆什么樣的買賣呢?咱們來看看朝鮮這次到底賺了啥。
首先是武器技術。以前朝鮮的海軍裝備,說難聽點兒,就像是上個世紀的老古董。那些破船在海上晃悠,跟人家現代化艦艇一比,簡直就是拖拉機遇上了跑車。
可現在呢?金正恩三天兩頭跑去視察新造的護衛艦。那家伙,配備垂直發射系統,還有相控陣雷達。技術含量一下子從拖拉機級別跳到了超跑水準。
這些高科技哪來的?用腳趾頭想都知道,肯定是俄國人給的。
再說說更實在的東西。衛星圖片顯示,朝俄邊境那個豆滿江車站,火車多得像螞蟻搬家。73列貨運列車啊!比疫情前多了265%。車廂上蓋著防水布,遮得嚴嚴實實。里面裝的啥?
炮彈唄!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分析師看了都咂舌,說這運輸量達到了"歷史峰值"。
俄國人也不虧。朝鮮士兵去庫爾斯克干的都是啥活兒?掃雷、建工事、當炮灰。這些俄國兵不愿意干的危險活,朝鮮小伙子二話不說就上了。
1000名偵察兵專門負責掃雷,5000名建筑工人修戰斗設施,還有精銳特種部隊直接上前線拼刺刀。
這就是傳說中的"互利共贏"?一邊是年輕的生命,一邊是冰冷的技術設備。你說這買賣,到底誰賺了?
等等,還有更"實惠"的。朝鮮那些陣亡士兵的家屬,直接獲得平壤戶籍,孩子能上最好的學校,國家終身供養。
在城鄉差距巨大的朝鮮,這簡直就是階級躍升的直通車。一條命換全家的未來,這賬怎么算?
戰場上的意識形態
當命運的直通車需要用生命購買時,那些年輕人在想什么?庫爾斯克的雪地里,發生了一些讓烏克蘭人都震驚的事兒。
有個叫普列霍沃的小村子,烏軍在那兒布了密密麻麻的地雷陣。那片雷區就像死神張開的大嘴,誰碰誰死。換了別的部隊,估計得研究好幾天怎么過去,或者直接繞路走。
朝鮮士兵呢?2個半小時,直接莽過去了。就像玩游戲開了無敵模式,硬生生在雷區撕開了一道口子。
不是他們裝備好,恰恰相反,裝備還挺落后的。關鍵是那種"一往無前"的勁兒,就像被洗腦的機器人,完全不考慮后果。
俄軍指揮官后來都看傻了,直夸他們"對各種武器的上手能力令人贊嘆不已"。朝鮮士兵消滅了300多名烏軍,奪回了村子。
最極端的是什么?有些朝鮮士兵寧可和敵人同歸于盡,也不愿意投降。手雷拉響,抱著敵人一起炸。在西方文化里,投降是基本權利,保命最重要??蓪Τr士兵來說,國家榮譽比命還重要。
這種價值觀沖突,讓烏克蘭人都懵了。他們習慣了"理性"的對手,會權衡利弊,會選擇投降。突然遇到這種"不按套路出牌"的,確實有點適應不了。
話說回來,當這些年輕人在雪地里拼命的時候,平壤的計劃者們正在盤算著下一步棋。高風險的突擊任務基本結束了,后面的掃雷和重建工作,傷亡率會低很多。時機選得,真夠精準的。
眼淚背后的政治賬本
精準時機的背后,是一本什么樣的政治賬?金正恩那場眼淚,可能比咱們想象的復雜多了。
你看啊,他選擇在這個時候公開這些畫面,絕不是心血來潮。
韓國那邊已經放話了,朝鮮可能在7到8月份再派一批人去俄國。這時候搞個烈士紀念,民眾的情緒就有了,后續行動的輿論基礎也打好了。
這操作,真的很政治家。
平壤到莫斯科的直飛航班都恢復了,金正恩的訪俄計劃估計也在準備中。外界猜測,可能會在朝鮮援俄一周年的時候,兩個領導人再次同框。
到時候,這些"烈士"的故事,又會被重新講述一遍。俄朝同盟的劇本,已經寫好了下一章。
可問題是,這種"鮮血凝成的友誼"能持續多久?
朝俄合作確實給朝鮮帶來了喘息機會。海軍現代化讓朝鮮在東北亞有了更多發言權,糧食和能源供應緩解了制裁壓力。新型萬噸級驅逐艦已經開建,目標是2026年1月前形成戰斗力。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好處。
可代價呢?幾千個年輕生命,還有不知道多少個家庭的眼淚。
此時此刻,朝鮮工兵正在庫爾斯克田野排雷,為下一批可能到來的"志愿者"清理道路。
結語
金正恩的眼淚可能是真的,可這背后的算計更是真的。小國要生存,大概就得這么殘酷地精明著。用士兵的命換技術,用今天的犧牲換明天的籌碼,這或許就是弱者的智慧吧。
當舞臺大屏上金正恩撫摸棺木的畫面,與新型護衛艦下水的影像交替閃現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國家的戰略轉向。用戰場犧牲換取海軍核動力潛艇技術,用戰士鮮血打開資源貿易通道。
你覺得朝鮮這種"用命換技術"的做法,是無奈的生存智慧,還是對人民的冷血消費?
信息來源: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