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醫美博主頂著“專家”頭銜推薦項目,卻拿不出資質證明;財經“大V”分析市場趨勢,實則滿嘴跑火車;某些機構批量開起“素人號”,進行統一運營……中央網信辦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特別強調整治“自媒體”發布的不實信息,尤其是干擾輿論、誤導公眾,不做信息標注、內容以假亂真,缺失資質、提供“偽專業”信息等問題。(見6月30日《人民日報海外版》)
自媒體“偽專業”亂象已形成危害社會的“灰色產業鏈”,這類行為看似提供“專業服務”,實則以流量為餌,收割公眾信任,甚至干擾輿論、危害公共安全。當“偽專業”信息混入醫療、財經、教育等關鍵領域,普通人難辨真偽,輕則損失錢財,重則危及生命。某地就曾有居民因輕信偽健康科普延誤治療,最終釀成悲劇。中央網信辦2025年“清朗”專項行動劍指這一亂象,正是守護公眾權益、維護社會秩序的迫切之舉。
整治“偽專業”需打出“真手段”組合拳,相關整治必須深挖根源、精準施策。
首要之舉是筑牢監管防線。中央網信辦此次專項行動明確要求強化資質認證,嚴查“無照駕駛”的自媒體,這正是斬斷亂象鏈條的關鍵。平臺應落實主體責任,對醫療、財經等領域的賬號進行嚴格資質審核,加注專業標識,讓“李鬼”無處藏身。同時,技術手段需同步升級,通過AI識別虛假文案、流量異常監測、黑名單聯動懲戒等,構建起動態篩查體系。對屢犯者,必須依法嚴懲,以高壓態勢震懾違規行為。
其次,離不開公眾與社會的協同。公眾要主動提升信息素養,面對“專家建議”多核查資質、數據來源等關鍵信息,不被夸張標題與花言巧語迷惑。媒體與教育機構也應主動普及辨偽知識,培養理性思考能力。相關方面也要鼓勵真專家、權威機構積極發聲,用優質內容擠壓“偽專業”的生存空間。
整治“偽專業”是一場持久戰,需要監管的“鐵腕”、技術的“慧眼”、公眾的“理性”等多方合力。唯有如此,方能鏟除亂象土壤,讓網絡空間回歸專業、真實與可信,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