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夜幕降臨,在攀枝花鹽邊縣城大小廣場、公園等地,當獨具民族特色的音樂聲響起,人們就會手拉手、肩并肩,跳起“笮山鍋莊”。一曲《笮山鍋莊》,正是鹽邊獨特的、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縮影。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水土也是一方非遺原鄉。攀枝花市鹽邊縣雅稱“笮山若水”,青山綠水滋養著絢麗的人文風物,笮山鍋莊、國勝茶、鹽邊油底肉、傈僳族服飾、鹽邊羊肉米線等一大批非遺技藝廣泛保存和流傳于民間,滋味獨特、韻味深長,并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
鹽邊國勝茶。徐楊供圖
多元交融 民族歌舞煥異彩
在鹽邊,每到逢年過節時,各民族群眾總喜歡手拉手圍成一圈,通過歌舞的形式,表達感情、傳遞祝福。這種方式,既促進了交流、增進了團結,又豐富了精神生活,增添了文化韻味?。
鹽邊古稱“大笮”,全縣有12個鄉鎮,居住著近30個民族的群眾。流傳在鹽邊縣的鍋莊,融合了本地彝、苗、傈僳、傣等多個民族的文化特色,因與其他地方的鍋莊有著不一樣的藝術表現,被稱為“笮山鍋莊”。2014年,“笮山鍋莊”被列入第四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歌舞是鹽邊民族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和文化意義。”據鹽邊縣文廣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笮山鍋莊、苗族蘆笙、紅彝蹀腳舞等以歌舞、器樂為表現形式的非遺技藝,繪聲繪色地講述著鹽邊“大笮文化”的豐富內涵,展現出一個多姿多彩的鹽邊。
產業飄香 非遺滋味促振興
鹽邊的柏林山脈,群山疊嶂,林木蔥蘢,終年陽光漫射,云霧繚繞,雨量充沛。平均海拔1800米的柏林山腹地,有利于茶樹生長。遠近聞名的國勝茶就出產在柏林山脈中的國勝鄉,國勝銀尖、國勝毛峰,以良好的茶葉品質,深受消費者喜愛。
國勝茶使用世代傳承的炒、揉、烘等傳統加工工藝,制出形美、葉嫩、湯清、味醇的茶葉,還帶有純天然的淡淡蘭花香味。2023年4月,鹽邊茶制作技藝入選第六批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非遺賦能,讓國勝茶品牌更加幽香。2024年,在第十三屆四川國際茶業博覽會上,攀枝花川之靈農業有限責任公司的“笮山若水”國勝白茶榮獲“金獎茶葉”稱號。目前,鹽邊國勝茶種植面積達1萬余畝,產值超1.1億元,涌現出“笮山若水”“二灘云霧”“百靈山綠茶”等一批優質國勝茶品牌。
除了茶葉,鹽邊油底肉、渾漿豆花、手工桑葚膏、羊肉米線、泡菜魚等地方特色美食制作技藝也被列入省、市、縣非遺名錄。其中,鹽邊羊肉米線年產值超1.8億元,帶動其原料、輔料等相關產業發展。鹽邊油底肉、鹽邊牛肉、鹽邊泡菜魚在當地商超、農貿市場、餐飲店等隨處可見、可購、可食。
活態傳承 非遺綻放新光彩
今年3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國際時裝周(春季)主秀場“非遺四川·百城百藝”鹽邊傈僳族服飾大秀,吸引了眾多時尚品牌和大咖關注。在第九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傈僳族服飾制作技藝又代表攀枝花市非遺項目展示,再一次站上國際性的舞臺,傈僳服飾紋樣成為國內外客戶關注的焦點。
傈僳族研究會會長谷艷,將傈僳族非遺的靜態展示和活態傳承相結合,參與創立鹽邊縣傈僳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中心,并創建和打造“阿木詩依”傈僳族非遺品牌,在“非遺+課題研究”“非遺+研培計劃”“非遺+文創孵化”等方面打開新思路。
從民間工坊登上國際舞臺的民族服飾,從田間地頭進入工廠車間的茶葉,從農家廚房走向大眾舌尖的美食……鹽邊縣深耕全縣46項省、市、縣非遺項目文化富礦,創新實施“非遺+”融合戰略,全域推進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先后建設4個非遺傳習中心、7個非遺工坊,“非遺之花”開滿“笮山若水”的同時,非遺項目背后的相關產業也如雨后春筍般競相生長。
鹽邊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堅持以非遺保護為支點,撬動文化傳承與鄉村振興雙輪驅動,形成“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全民共享”的非遺保護格局,正全力實現非遺資源從“靜態保護”到“活態傳承”、從“文化記憶”到“經濟動能”的新跨越。(李艷奇、徐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