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關之年看海南丨發展出題目 改革出答案
爭當制度集成創新領跑者
保亭在全國率先構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服務”體系
檳榔谷里,民族文化“活”起來
■ 海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余佳琪 通訊員 潘達強
跟著80歲的黎族阿婆學織黎錦,聆聽用鼻簫演奏的流行音樂,再參加一場熱熱鬧鬧的黎族婚禮……7月2日,走進位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三道鎮的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以下簡稱檳榔谷),就像走進了一家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
這些原汁原味、生機勃勃的文化呈現,背后有一套精細的“標尺”——近年來,保亭聚焦優秀民族文化保護傳承與高質量發展,以檳榔谷為實踐平臺,通過立法支撐、建立規范、創建載體,在全國率先構建了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服務”體系,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該創新舉措入選第20批海南自貿港制度集成創新案例。
檳榔谷。保亭旅文局供圖
一項立法保障,為民族文化筑牢法制根基
在檳榔谷“甘什嘚”文化體驗區,黎族藝人黃龍乙手持鼻簫吹奏,一曲融合傳統黎調與現代韻律的音樂悠揚蕩開。自幼隨父學藝的他,今年4月正式成為保亭第二批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黎族竹木器樂”代表性傳承人。
黃龍乙身份的“認證”與技藝的存續,離不開保亭出臺的《保亭黎族苗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這部條例以法治力量明確權責、劃定范疇——明確將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語言、口頭傳統、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樂器、繪畫、雕塑等八大類情形列為需保護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確保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在及時搶救和有效保護的前提下,通過合理開發利用得到傳承和持續發展,為民族文化從“自發存續”邁向“系統守護”提供了堅實的制度保障。
游客在檳榔谷游玩,體驗海南黎族苗族風情。景區供圖
立法確權是根基,系統保護需延伸。2024年,保亭入選全國民間文藝版權保護與促進試點地區,將保護觸角深入到文化創意的“確權存根”環節。當地設立版權保護服務站,簡化流程、降低成本,創作者可便捷為作品辦理“身份證”。
來自六弓鄉的民間音樂人黃亞平,其心血之作《歡迎你到六弓來》詞曲制作均成功登記版權。截至目前,保亭已有涵蓋版畫、攝影、音樂、手工藝等領域的上百件民間文藝作品獲得版權登記。掃描證書二維碼,作品信息躍然屏上,傳統藝術借力現代技術,有了專屬的“數字底稿”。
一套行業規范,讓民族文化在守正中創新
“既然來了保亭,我就想體驗原汁原味的黎族服飾。”在檳榔谷的旅拍打卡點“風鈴橋”旁,湖南游客陳若琳對著鏡子整理衣著。她身上所穿的是一件按照《保亭黎族賽方言服飾制作工藝規程》制作的傳統黎族服飾。她的朋友則選擇了一套經過改良的民族服飾,裙擺為輕紗材質,腰飾融入了銀色的流蘇,更顯時尚。
在旅拍換裝區域,檳榔谷專門為游客提供了多元化的換裝選擇,一類是黎族五大方言傳統服飾和海南苗族傳統服飾,讓游客感受真實的黎族與苗族文化;另一類則是經過改良,添加了時興元素的改良版民族服飾,以順應市場風潮,滿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民族傳統服飾的標準從何而來?
保亭縣市場監督管理局副局長詹志亮告訴記者,保亭制定《關于建設黎苗文化保護傳承展示體驗區的行動方案》,明確民族文化保護傳承發展標準,制定了《保亭黎族賽方言服飾制作工藝規程》等標準,而且全國首創《景區非遺文物管理規范》等12項民族文化特色企業標準,為民族文化服務業發展提供標準依據,推動現代標準融入文化傳承,讓民族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有據可查。
“標準化并非束縛,而是對民族文化的尊重與傳承。”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經營中心總監李晶表示,標準化一方面能夠推動非遺技藝的留存與傳播,一方面能夠讓游客感受到真正的民族文化,獲得更加沉浸式的文旅體驗。
一個示范載體,打造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
“當游客踏進檳榔谷大門的那一刻,就進入了一個民族文化‘活態’博物館。”李晶說。
保亭通過創建民族文化保護示范載體,推動檳榔谷構建起政府政策支持、企業深度應用的標準化合作模式。“檳榔谷按照原景重現、技藝再現的創建路徑,打造涵蓋‘衣食住行’的黎族苗族生活生產場景,制定‘展示—體驗—傳承—研發’一系列標準化民族服務流程。”李晶介紹。
在這里,樹皮衣、鼻簫、龍被、黎錦等非遺“寶藏”隨處可見,錯落有致的船型屋、墻角放置的耕種農具等,為游客勾勒出原風貌的黎族苗族生產生活場景。
游客在海南檳榔谷黎苗文化旅游區體驗黎族竹編技藝。通訊員 潘達強 攝
跟著迎親隊伍喝喜茶,走進黎家阿婆家品鷓鴣茶、嘗山欄酒,熱情的歌聲、溫暖的茶水能瞬間拉近彼此距離,讓游客感受沉浸式的互動體驗。
鉆木取火、種山欄稻、跳打柴舞……在全國首個以黎族苗族文化為主題的原生態生活場景劇《檳榔·古韻》演出現場,黎族苗族青年男女相繼登臺,為游客呈現精彩演出。
“7月中旬起,檳榔谷將每天開展44個演藝節目、200余場大小型演出,確保游客隨時都能邂逅精彩。”李晶透露,未來檳榔谷還會將民族文化融入每一處細節、每一項活動,讓文化展現在游客眼前,浸潤至游客心中。(海南日報保城7月2日電)
短評
用標準化推動民族文化歷久彌新
當民族文化與標準化相遇,常引發文化趨同的擔憂。實則,二者相交或許能成為民族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有益選擇。
談及標準化,首先要厘清的一點是——標準化并非打造統一的“模具”,而是聚焦民族文化傳承中的“重復性事務”,如核心技藝流程、產品標準質量、項目管理機制等,促進其規范發展,以留住民族文化中的特征符號和文化積淀,從而實現更好地保護傳承。
推動標準化的動機是為了流通,即讓歷史傳統中參差不齊的個性文化,以統一的符號系統使其更易被識別與交易,并使得流通更易發生。
以標準為橋,方能讓民族文化保護有據可依、傳承有路可循、發展有利共享,推動文化傳承創新源源不斷,使文化活水在當代秩序中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