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粉與指尖相遇,幻化出惟妙惟肖的姿態;非遺與時代共振,激蕩出惠澤社群的力量。
近日,江蘇省連云港市海州區千藝鑫璽面塑非遺工坊成功躋身第二批省級非遺工坊名錄。從童年外婆手中飛舞的面團,到省級非遺工坊領辦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曉明用多年堅守捏塑著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無限可能。
傳承人的初心回望
面塑,俗稱面花、禮饃、花糕、捏面人,是以面粉為主料,調成不同色彩,用手和簡單工具,塑造出各種栩栩如生的形象的傳統藝術。作為民俗文化載體,面塑藝術通過婚嫁壽誕的"喜饃"、節令祭祀的"花供"等形態,生動記錄了不同時期的社會風俗與審美變遷。
千藝鑫璽面塑非遺工坊以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曉明面塑技藝為主體,是集非遺技藝傳承、文創產品研發、社區就業幫扶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空間。作為工坊領辦人的王曉明,在小時候便與面塑結緣,因家庭經濟拮據,擅長面食的外婆常將面團捏成娃娃、飛鳥、孫悟空等造型作為零食,讓他對面塑產生濃厚興趣。他回憶:“看著姥姥捏的娃娃、桃子、小鳥和神仙妖怪,我能趴在那看一整天。”
成年后,他遷居連云港工作,2000年左右在古玩市場重遇面塑技藝,決定重拾童年熱愛。他融合家傳技藝與雕塑技術,改良傳統配方,解決開裂、發霉問題,并創新性融入骨架制作、涂妝工藝等,使作品兼具藝術性與耐久性。2023年,連云港市出臺了關于《促進旅游業高質發展若干激勵措施》等相關政策文件,提供資金與政策支持。工坊被納入鄉村振興體系,通過非遺展銷、文旅體驗推動產業融合,助力非遺工坊的可持續發展。
此次省級非遺工坊的認定,是對工坊在非遺保護、傳承、創新以及帶動就業等方面所做努力的高度認可。入選工坊將獲得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一系列利好,這將進一步推動工坊擴大規模、提升影響力。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曉明及其作品。圖片來源/文化海州
小小工坊傳遞港城溫度
來到連云港后,王曉明深受這里的文化影響,他說,自己熟悉港城街道小巷的磚磚瓦瓦,目睹了港城城市面貌的每一次變化,作為一個手藝人,他會用自己的民間技藝,講述港城故事。“制鹽人家”“印象老街”“山海港城”“開山島故事”“西游群像”——一件件面塑作品,都在他的指尖上誕生。
他領辦的千藝鑫璽面塑工坊則以“非遺賦能社區,文化點亮生活”為宗旨,將傳統面塑技藝與現代審美結合,推出國潮系列文創產品,涵蓋手工藝品、伴手禮等品類,實現非遺技藝從文化展示到市場轉化的傳承。
在社會價值層面,工坊創新“非遺+社區教育+就業創業”模式,重點面向殘疾人、下崗工人等就業困難群體開設定制化培訓課程。針對殘疾人的生理特點,工坊設計了簡化工具使用、強化色彩感知等適應性教學方案,通過“理論講解+實操指導+作品代銷”的閉環體系,幫助殘疾人掌握面塑技藝并實現創收。工坊依托“鑫璽非遺表演藝術團”,工坊開展面塑、傳統手工等非遺課程,累計組織各類傳承活動300余場次,服務群眾3萬余人次,培養非遺手工愛好者近千人。
王曉明近年來組織和參加活動300余場次,共完成教授學生2600余人次。傳承教學帶徒的同時,還組織帶領非遺隊伍配合政府部門進景區,街區,場館進行非遺展示宣傳活動。多次被省、市電視臺,新華社,蒼梧晚報以及各大媒體平臺網站報道。
千藝鑫璽面塑非遺工坊。圖片來源/連云港發布
探索面塑的多樣展示場景
“要讓非遺面塑走出港城,讓更多人看到,更多人了解。”連云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塑代表性傳承人王曉明執著地堅守和創新,為使非遺作品更好地適應現代環境,王曉明從流行影視文化入手,通過市場上流行的電影、孩子喜歡的動畫片、新聞里的溫暖故事……將其化為手里的面塑作品,迅速推向市場。
在連云港與淮安“西游德比”的熱潮中,工坊推出“西游+足球”主題面塑,以孫大圣與“小龍蝦”的球場對決形象為創意核心,將地域文化符號與體育賽事巧妙結合,為賽事注入非遺內涵。伴隨賽事開展的“蘇超”限定應援禮開獎活動也引發熱烈反響,球迷留言如“齊天大圣,有球必贏”“港城兒郎腳踏筋斗云”等創意應援語刷屏。此次跨界聯動不僅展現非遺創新活力,更推動傳統文化以年輕化、趣味化方式觸達大眾。
此次創新是工坊跨界探索的縮影。此前,王曉明的作品已亮相中國-阿拉伯博覽會等國際平臺,并入駐市圖書館文旅空間,成為市民體驗非遺的熱門站點。
除了市民文化領域,面塑技藝還被融入科普宣傳之中。連云港市海州區整合轄區內非遺元素,將連云港市普法形象代言猴娃形象與面塑技藝融合,精心創作《猴娃說憲法》《猴娃說民法典》系列面塑作品,以猴娃的普法宣傳形象向群眾宣傳憲法、民法典相關法律法規,以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式營造法治氛圍。
孫大圣與小龍蝦球場對決的面塑作品。圖片來源/今日海州
從老街記憶到西游奇幻,從社區課堂到蘇超賽場,千藝鑫璽工坊以多元創新證明非遺不僅是歷史的回響,更具備可就業、可消費、可共鳴的現代價值。面粉仍在發酵,故事仍在指尖流轉。那些被重塑的何止是面團的形態?是一個手藝人的初心在歲月中淬煉成金,更是一座城將文化基因揉進時代記憶的生動詮釋。
文/袁昕
資料來源:連云港發布、文化海州、今日海州、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省文物局)、連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