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和朝鮮因為研究核武器,都遭到了美國的制裁和打壓。為何美國敢對伊朗動武,卻不敢打朝鮮?
我們從4個層面進行分析。
一、軍事層面
朝鮮是個實行“先軍政策”的國家,將很多的資源投入到了國防領域。
朝鮮擁有132萬現役兵力,600萬預備役兵力。
朝鮮的空軍裝備以米格-17、米格-21等老舊戰斗機為主,海軍裝備以小型導彈艇、魚雷艇等為主,無法和美國、韓國的海空軍相提并論,但是朝鮮陸軍裝備有大量的坦克、導彈和火箭炮。
韓國的首都首爾,距離朝鮮只有150公里。韓國的很多城市、重要工業園區都在朝鮮的火箭炮、導彈射程之內。美國轟炸朝鮮,朝鮮必會報復韓國。朝鮮的火箭炮、導彈萬箭齊發,韓國沒有能力攔截,這會重創韓國和韓國經濟,也讓美國和韓國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對朝鮮動武。
伊朗是中東地區的一個強國,但他的空軍和防空能力很弱,以色列和美國的戰斗機、轟炸機在伊朗領空可以“自由航行”,不斷轟炸伊朗境內的各類軍事目標。伊朗的反擊手段有限,只能用無人機、中遠程導彈襲擊以色列和美國在中東地區的軍事基地。美國和以色列擁有非常強大的導彈攔截系統,能攔截伊朗90%以上的導彈、無人機,這讓美國在軍事層面并不怕伊朗。
二、盟友層面
朝鮮有2個盟友。
第一個是中國。
1961年,中國和朝鮮簽署了《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第二條:雙方承諾共同防止任何國家侵略,并在一方受武裝進攻時提供軍事援助。中國是朝鮮的軍事盟友,朝鮮遭受第三國攻擊,中國需要為朝鮮提供軍事援助。
朝鮮是中國東北地區的一道屏障。如果讓星條旗插在朝鮮土地上,中國的東北地區,渤海灣地區,京津地區都會位于美國的雷達監控之下,威脅中國的戰略安全,所以中國不會棄朝鮮于不顧。
1950年,美國打著聯合國旗號介入朝鮮內戰后,中國就曾派出志愿軍,幫助朝鮮人民對抗美國。
第二個是俄羅斯。
俄羅斯將朝鮮視為自己在東亞地區的緩沖區。朝鮮的安全穩定關乎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安全穩定。
不論是蘇聯,還是俄羅斯,一直在經濟和軍事上援助朝鮮。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蘇聯也秘密派兵參加了朝鮮戰爭,為朝鮮人民擊敗美軍立下大功。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后,朝鮮為俄羅斯提供了大量武器彈藥的同時,還派出1萬多名士兵,進入俄烏戰場幫助俄軍對抗烏軍。朝鮮和俄羅斯是軍事盟友,俄羅斯也不會棄朝鮮于不顧。
美國轟炸朝鮮,可能會讓中國、俄羅斯2個核大國卷入其中,引發新一輪世界大戰,這是美國難以承受的。美國不愿和中俄兩個大國爆發沖突,所以他再不爽朝鮮,也不敢輕易對朝鮮動武。
伊朗和中俄關系不錯,但伊朗和中俄不是軍事盟友。
中國和俄羅斯不會下場幫助伊朗對抗美國、以色列。伊朗在中東地區的哈馬斯、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伊拉克什葉派民兵武裝等盟友實力較弱,在軍事上對美國和以色列形不成震懾作用。
三、成本層面
美國國債已經突破36萬億美元了。
打仗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
債臺高筑的美國并不想卷入一場地區沖突之中。
在中東地區,很多臟活、累活都是美國的小弟以色列在干。對伊朗的轟炸空襲,大部分是以色列在做。只有以色列沒有能力摧毀的,位于地下90米深的伊朗的福爾多核設施,美國出動7架B-2轟炸機,使用GBU-57鉆地彈將其摧毀了。美國在伊朗、以色列沖突中幾乎沒有損失。
以色列有“中東小霸王”之稱。
在中東地區,以色列覺得誰對自己有威脅,他就打誰。
1981年,以色列發動“巴比倫行動”,轟炸了伊拉克首都巴格達南郊的核反應堆。
2007年,以色列發動 “果園行動”,轟炸了敘利亞代爾祖爾省的核反應堆。
2025年,以色列發動“獅子之力”,轟炸了伊朗境內的納坦茲、伊斯法罕等核設施。
韓國地處“東亞怪物房”,周邊是中國、俄羅斯、日本等強國,他沒有以色列那種看誰不爽就打誰的霸氣和能力,沒有能力為美國做臟活累活。很多事只能美國親自下場去做。美國轟炸朝鮮核設施,會將他拖入到一場地區沖突之中,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未必能贏下這場戰爭。
四、經濟層面
朝鮮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美國敢轟炸朝鮮核設施,朝鮮就敢打韓國和用導彈襲擊美國。伊朗有很多的石油、天然氣和工業設施,這讓他不敢和美國完全撕破臉。伊朗對美國的反擊是克制的、有節制的。伊朗國內有很多的親美派,他們幻想和美國妥協,讓美國解除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伊朗通過出口石油、天然氣就能快速恢復經濟。伊朗發展核武器的決心,沒有朝鮮那么堅決,也容易向美國妥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