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語
在時光的長河中,每一份報紙都是歷史的注腳。1980年創刊于春城昆明的《春城晚報》,已經和云嶺大地共同走過了45個春秋。走進云南省圖書館,翻開那些泛黃的老報紙,塵封在字里行間的過去,記錄下的是云嶺大地發展的日新月異,是城市變遷的滄海桑田,也是普通人生活的蒸蒸日上……
歲月流轉,陪伴了幾代讀者成長的《春城晚報》,也從“紙上”發展到了“線上”,再到如今的“掌上”,在“春城晚報”和“開屏新聞”雙品牌的驅動之下,成為了云南媒體類型最齊全的媒體之一。
歷史的光輝照亮了現在,時代的脈搏引領著我們繼續創造未來。讓我們一起坐上“開屏時光機”回到過去,用那些定格在舊報紙上的瞬間和正在發生的當下一起,共同勾勒出時代的脈動與社會的變化,在過去、現在甚至是未來之間穿梭,展開一場穿越時空的奇妙對話。
“春城青少年集資興建的聶耳塑像,已由北京建筑藝術塑像廠雕制完畢,于近日運抵昆明,今日起開始在翠湖吊裝……”
翻開1985年6月19日的《春城晚報》,在頭版顯著位置,便可見這則《聶耳塑像今日在翠湖吊裝》的消息。
云南是人民音樂家聶耳的故鄉,翠湖,則是這座城市文化記憶的核心。走過翠湖九曲橋,步入湖心南島,一條畫有巨大音符的石板小徑在腳下延伸,遠遠望去,聶耳塑像靜靜佇立,凝視前方。雕像為坐姿,右手垂膝,左手撫胸,身體微微前傾,似正沉思,醞釀新的樂章。身上的披衫隨風飄拂,動靜之間,飽含力量與靈氣。
塑像兩側的宣傳欄至今保留著那段充滿青春熱血的集體記憶:“懷著對這位人民音樂先驅的崇敬之情,昆明市三百多個單位,一百三十萬青少年在共青團昆明市委的發動下,于一九八四年三月開展了‘集資為人民音樂家聶耳雕塑’的活動……它是全市青少年用勤勞的雙手在心中建起的一座豐碑。”
這座雕像不僅是一件城市雕塑,更承載著一代青少年的愛國情懷與文化自覺。
時光流轉,精神不朽。2021年,翠湖公園對聶耳雕像廣場進行了全面提升與景觀完善,將紅色文化與游客互動元素融合,通過文化展欄、沉浸式投影、趣味互動等寓教于樂的方式,傳承“聶耳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打造三位一體的紅色文化宣傳陣地。改造后,雕像背后新增了旗桿;廣場東側增設萬里長城主題紅色景觀,“國之歌者”四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環繞廣場的展板詳細介紹了聶耳的生平、創作的35首歌曲及相關紀年,讓紀念空間更富文化溫度。
昆明市翠湖公園辦公室主任陳雯介紹,提升改造后,在聶耳廣場舉辦了許多群眾性文化演出、科普宣傳等活動,如五一歌會、朗誦藝術演出、“世界地球日”護滇小衛士科普系列活動、五華區第四屆觀鳥節活動暨環滇池觀鳥節成果展活動等。
策劃 王云
統籌 孫琴霞
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攝影報道
一審 高偉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易科彥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