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中蘇之間頻頻爆發沖突,核大戰的陰云籠罩在中國的上空。
8月27日,毛主席在聽了周總理的匯報后,說:“不就是要打核大戰嘛!原子彈很厲害,但鄙人不怕。”
隨后又說:“恩來,你讀過《明史》沒有?我看朱升是個很有貢獻的人,他為明太祖成就帝業立了頭功。對了他有九字國策定江山,‘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我也有九個字,是‘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
說完還幽默地補了一句:“有沒有剽竊之嫌?”
朱元璋的麾下,謀士眾多,人們熟知的是劉伯溫、李善長等人,但毛主席認為,最厲害的謀士是不為人熟知的朱升。
朱升像
朱升,字允升,號楓林,生于1299年,卒于1370年。朱升是安徽休寧人,后遷居徽州。
朱升早年,師從當地著名學者陳櫟,經常向陳櫟“剖擊問難,多所發明”,很受陳櫟器重。
元至正四年(1344年),朱升登江浙行省鄉貢士第二名,但因為家中喪親守孝,沒有出仕。至正八年(1348年),任池州學正。
朱升治學,以經世治用為目的,“不先經后史,不外子內儒”,更難得的是,他不以“聞于賤者”為恥。
“平日事師交友,讀書聽語,下至里巷、山野、樵漁、婦女,一言一事,于人有補者,莫不謹服而博取之”。
正是這樣的治學態度,讓他既博學多才,又了解國情民情,為后來輔佐朱元璋成就帝業打下了基礎。
至正十二年(1352年),朱升任期屆滿,南歸家鄉徽州石門山隱居講學。
此時,元末農民戰爭的的烽煙四起,徐壽輝的兵馬,打到了徽州,朱升的隱居之處,成了交兵之地。在這動亂的年月里,朱升“雖避兵奔竄,往往閉戶著述不輟”。
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率諸將親征浙江東道徽州”,鄧愈向朱元璋推薦了朱升。
此時,朱升已經59歲,朱元璋“親臨其室”,朱升獻上了“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九字三策。
朱元璋早有稱王的野心,朱升卻勸他“緩稱王”。朱升分析天下大勢,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陳友諒,南有陳友定,東南有方國珍,此時稱王,只能成為眾矢之的,不如擁護宋帝“小明王”韓林兒,修好各方,蓄積力量,以待時機。
朱升的九字三策,并不是什么高深的計謀,但它卻是核心戰略問題,朱元璋就是按照這個戰略打下江山的,所以毛主席說朱升“九字國策定江山”,“為明太祖成就帝業立了頭功”。
朱升雕像
朱升獻上九字三策后,被拜為中順大夫,深得朱元璋的器重,為朱元璋的帝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朱升還曾救過朱元璋一命。在潘陽湖大戰中,朱元璋唯恐陳友諒逃走,他冒著箭矢,親自坐在船頭的胡床上指揮,朱升見狀,奮不顧身,立即將朱元璋推進船艙中,剛進艙中,敵軍的飛箭,已經射中胡床。
陳友諒以為射中了朱元璋,大喜張望,“反被我師一箭射死”。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應天(今南京)即位稱帝,朱升被授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翰林學士。朱升為朱元璋完善典制,鞏固政權。
正當功臣們封官加爵之際,朱升卻“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深知朱元璋非善與之輩,伴君如伴虎,現在天下已定,他的任務已經完成,是時候退出了。
就在朱元璋稱帝第二年三月,朱升就向朱元璋請求“歸老林泉”。
朱元璋“欲賜以爵士”,朱升卻“固辭不受”。
朱升說:“臣后人福薄,不敢叨天恩也!”
朱元璋問:“你有幾個兒子,即使不接受爵位,也不讓他輔佐我嗎?”
朱升哭著回答:“臣有一子名同,他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臣之所以不讓他出仕,是擔心他日后不得老死家中啊!”
朱元璋聽了這話,很不高興,說:“你這是什么話,朕與你雖是君臣,卻情同父子,何嫌何疑,擔心至此?”
朱升答:“不是臣過慮,是天數本來如此。只愿陛下哀念老臣,臣子不免,賜以完軀幸矣。”
朱升說得老淚縱橫,朱元璋也不免惻然,便同賜予朱同免死卷,寬慰朱升,并批準了朱升的請辭。
果然,在后來的20年里,朱元璋大殺功臣,他原封的64名國公、列侯、大將等,被殺了34個,受株連的人達十萬人之多。朱升因及早抽身,得以終老于林泉之下。
朱升墓
然而不幸的是,其子朱同的命運,被他一語成讖。朱同因不明原因被賜死,朱升求得的“免死券“,也沒能保住他的性命。
朱升的九字三策,對朱元璋取得天下江山,有著決定性的作用,更難得的是,他既能謀國,又能謀身,確實是古代頂級的謀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