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壞了!
最近看到一篇很有意思的報道,是一個美國的防務類媒體寫的——China’s J-20 Stealth Fighter Should Now ‘Scare’ the U.S. Air Force,意思是:中國的殲-20隱形戰斗機現在應該“嚇?!泵绹哲娏耍?/strong>
此外,類似的報道還有《亞洲周刊》在上個月發表的文章:“致命 3 倍!得益于 SiC,中國的殲-20 隱形戰斗機現在可以在更遠的距離探測到 F-35、F-22 等敵機”等等,言辭間盡顯頹勢,看到中國的軍事技術飛速發展,那感覺就像要了他們的老命似的。
為什么這幫人會這么破防?
原因也很簡單——中國的殲-20居然開始用上了碳化硅雷達了!
碳化硅到底是啥?憑啥讓雷達這么猛?
碳化硅這東西,其實1891年就被人類鼓搗出來了,不是啥新鮮玩意兒。但它有個特別牛的特性:抗高壓能力極強!
根據美國材料研究學會(MRS)2024年發布的公開白皮書數據,碳化硅的“擊穿電場強度”能達到大約每厘米300萬伏特(3 MV/cm)。這是個啥概念?美國F-35上用的最新一代氮化鎵雷達材料,這個數值大概只有100萬伏特左右(~1 MV/cm)。
也就是說,碳化硅扛高壓的能力,差不多是氮化鎵的3倍!
換句話說,得益于碳化硅雷達,殲-20的探測距離將會比升級之前增加三倍!在現代空戰體系下,三倍的探測距離意味著什么,在前段時間的印巴沖突中就已經結出答案了,敵軍飛機剛起飛恐怕就開始被全程監視了,這種局面讓對面的敵人還能玩個啥?
那美國剛部署的氮化鎵雷達,為啥“不香了”?
這事兒最讓美國郁悶的地方在于,他們花大錢、大力氣搞的氮化鎵雷達升級,影子都還沒看到呢!
美國北方格魯曼雖然正在十分積極地為F-35開發基于氮化鎵的AN/APG-85雷達,但該雷達尚處于開發和測試階段,預計最快也得在2027年左右開始才能裝備。
雖然氮化鎵雷達這項技術是美國最先搗鼓出來的,但是老中的工程化速度這邊比他快了近一倍,且在某些領域已經實現了局部領先。進入2020年代后,老中開始將氮化鎵雷達大規模裝備于戰斗機和艦艇上,2023年公開了殲-10A換裝氮化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畫面,那時候就已經把美帝刺激了一次了。
結果現在老中又發布了碳化硅雷達這個逆天玩意,你讓老美怎么看?而且據說美國現在開發的APG-85雷達,每套的成本高達580萬美元,這都快趕上某些主流飛機的價格了,注定是很難普及下去的。
但這其實還不是最難受的,更讓老美絕望的是,他們在氮化鎵雷達原材料方面高度依賴中國。
根據2024年10月的權威報道,中國控制了全球大部分鎵的供應,而鎵又被稱為“半導體工業新糧食”,是制造氮化鎵半導體的關鍵原材料,尤其是在先進雷達、通信設備及高性能芯片制造中不可或缺。據美國地質調查局數據顯示,美國超過一半的鎵進口來自中國。
這才是真正的“卡脖子工業”,比美國慣用的“芯片外交”更加致命。
不過老中的底氣其實遠不止于此
回頭再看山東大學徐教授團隊的突破,核心在于實現了高純度、大尺寸碳化硅晶圓的穩定量產。這項技術已經授權給了國內企業,比如天岳先進(SICC)。根據天岳先進官方發布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他們現在能量產12英寸的碳化硅晶圓,良率達到了82%,成本比進口產品降低了60%!
這背后的意義太重大了。
它意味著咱們不僅是在實驗室里搞出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更重要的是,咱們有能力把這項技術大規模、低成本地生產出來,實實在在地裝備到最先進的戰機上。這才是讓美國真正感到壓力的地方。
不過咱也不必過于沾沾自喜,碳化硅雷達本身不是終點,我們進步的意義并不止于超越第一,星辰大海才是永我們的征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