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可不是普通人能學的。今天咱們依舊分為五類家庭,逐個來說。
首先第一類家庭,孩子畢業(yè)就得掙錢,回家反哺家庭,這類家庭千萬別碰法學,對他們而言,這就是個垃圾專業(yè)。這專業(yè)最坑的地方在于,讀完本科基本沒什么用。當不了律師,因為得過法考;進不了法院,因為需要研究生學歷加上遴選;考編也難,競爭太激烈,就好比看著別人彩票中大獎,就以為自己也能中。
去律所打雜,月薪4000塊就算高的了,還得自己搭進去時間和人情,根本沒法靠法學專業(yè)反哺家庭。現(xiàn)實中,很多打雜的臨時工連社保都沒有。要是30歲之后還沒建立起社會資源,基本就沒翻身機會了。但問題是,照這種情況,很多人真熬不到30歲。
第二類家庭,希望孩子自力更生,不啃老,家里也幫不上太多忙。表面上看適合學法學,實際上風險極高。這類家庭很容易被法學專業(yè)所謂的社會認可度給忽悠進去,以為能考公、考研、考法考,結(jié)果全是坑。要是你家孩子中學成績一般,自學能力差,表達能力弱,邏輯還混亂,那就麻煩了。
四年之后,很可能考不出證,也考不上編。去律所面試,一聽不是名校畢業(yè),直接就被打發(fā)了。現(xiàn)實是法考通過率只有10%,能拿到證的不多,能靠證吃上飯的更是少之又少。而且法院、檢察院門檻很高,研究生去了都覺得壓力大。體制內(nèi)考試,法學考生到處都是,可崗位卻少得可憐。所以,第二類家庭孩子報法學,必須足夠聰明且自律,否則四年后很容易高不成低不就。
第三類家庭,能在生活或?qū)W習上給孩子一些托舉,但自身資源不算豐厚,這類家庭可以選法學,但規(guī)劃得像理科生報考清北一樣嚴謹。因為法學雖然能讓人過上體面生活,但路徑很窄。
一,要考進211及以上高校,不然連律所簡歷篩選這關(guān)都過不了;
二,得保研或者考研,最好能沖擊政法三校,比如北大法學院、人大法學院,還有中國政法大學;
三,要提前和導(dǎo)師套近乎,進實習律所,跟學長打聽門道;
四,也是最重要的,得能寫會講,擅長文字工作。要是孩子性格內(nèi)向,表達能力欠佳,那法學之路基本就沒戲了。要是孩子想進法院、檢察院,就得保研走遴選進入體制,規(guī)劃得精確到每個學期。所以第三類家庭可以選法學,但必須進行高密度規(guī)劃,精細化執(zhí)行,才能確保孩子體面就業(yè)。
第四類家庭,家庭資源中等,希望孩子能夠突破圈層,走向頂尖平臺或者往國際方向發(fā)展,法學專業(yè)就很適合。因為即便孩子沒能突破圈層,日子也不會過得太差,畢竟這是個大后期專業(yè)。這類家庭能順利幫孩子過渡到后期發(fā)展階段。只不過想要達到較高水平,依然得進名校,走保研或者出國留學的路線,還要通過法考,進入頂尖律所實習。
第五類家庭,不僅有資源,還有話語權(quán),能掌控規(guī)則。這類家庭學法學非常合適,但選不選法學,純粹看想不想給孩子配置一張身份牌。要是想培養(yǎng)孩子成為懂法律的老板,可以選擇法學搭配工商管理,或者法學加金融。家里能安排孩子進律所做合伙人培訓(xùn),能送孩子出國進哈佛法學院,能進家族辦公室從事法律相關(guān)工作。
對這類家庭來說,法學專業(yè)是錦上添花的身份工具,不是謀生手段。但要是把它當作孩子職業(yè)路徑的唯一支撐,反而風險很大。所以這類家庭既然能掌控資源,就別讓孩子單純拼專業(yè)能力了。真正的法律權(quán)力,靠的不是考試,而是資源調(diào)配和話語控制。
總的來說,法學專業(yè)就像一扇通往體面生活的門,看得見,卻不好推開。它對家庭資源、個人能力、認知節(jié)奏、情緒管理以及持續(xù)性投入的要求太高。它不是坑,但像個篩子,能選它的,不是分數(shù)夠就行,而是整個家庭的綜合能力要達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