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神容易,造神難!
“工地大叔”和“扁擔女孩”的走紅之路,真是完全印證了這句話。
01
在北京圖書大廈的讀書會現場,一個身影格外引人注目。
當多數人穿著西裝革履現身時,一位衣著樸素的農民工成了獨特的風景。
起初,人們以為他是現場工作人員,沒想到他也是來讀書會看書學習的。
記者注意到他后,上前與他交談。
這位大叔名叫劉詩利,平時在工地上靠綁鋼筋、搬水泥賺錢。
盡管生活壓力巨大,他卻始終沒有放棄讀書的愛好。
他很清醒地認識到,掙錢是為了生存,是迫不得已的選擇,而不是唯一的目標。
即便再忙再累,人活著也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愛好,
而他的追求就是多讀書、多學習。
“學到老,活到老” 這句話,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動體現。
人到中年,他依然沒有放棄學習,也從不自怨自艾。
不過,他平時很少買書,一方面是想把錢省下來給家里人,
另一方面是工地上環境復雜,很容易把書弄臟。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他對書籍有著發自內心的愛護,并非裝模作樣。
在現場,有人看到劉詩利有些局促的樣子,便決定送他一本書。
這個舉動讓劉詩利有些不知所措,但從他的表情能明顯看出,他內心非常開心。
而他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后,也引發了熱烈討論。
起初,網友們的反饋積極和諧,很多人都對他的行為表示欽佩。
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愿意抽出時間讀書學習的人越來越少,
而他卻能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堅持這一愛好,這種精神激勵了許多平凡人在忙碌中堅守自己的熱愛。
隨著這位工地大叔的走紅,他身邊的人也知道了這件事。
出人意料的是,劉詩利得知自己走紅后卻感到擔憂,
他覺得自己形象不好,害怕給家人丟臉。
這種 “底層” 的自卑似乎已深植于他的內心。
幸運的是,他的家人并不這樣認為,否則他可能都不好意思再坦然地去讀書了。
相反,家人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完全不覺得他丟人,這也讓他稍微放下了心中的負擔。
劉詩利向記者講述自己的家庭情況后,
大家了解到,這位工地大叔的生活雖不算極度困苦,但也頗為拮據,
因此他只能在圖書館看書,舍不得買書。
他的閱讀喜好也很明確,偏愛古詩詞和技能類書籍,
既追求精神世界的滋養,也注重知識對現實生活的幫助。
本以為這樣積極向上的故事,會激勵更多人熱愛閱讀,可網絡上的評論卻逐漸走向負面。
不少網友質疑這是精心設計的 “劇本”,認為劉詩利的經歷和表述都是提前規劃好的。
還有人指責媒體 “消費農民工”,
覺得工地工作繁忙,工人根本沒有閑暇去圖書館,認定這一切不過是 “作秀”。
這些無端猜測,讓人心寒,也折射出網絡輿論的復雜與荒誕。
這不禁讓人聯想到 “扁擔女孩” 的經歷。
她也曾因獨特的行為在網絡走紅,起初收獲無數贊美,大家都覺得她質樸又堅韌。
然而好景不長,很快就有人跳出來說,她的行為稀松平常,根本不值得報道,
甚至同樣被貼上 “作秀” 的標簽。
更過分的是,部分人為了博眼球、賺流量,不惜冒用她的身份,四處造謠。
在高考成績公布前,就有人編造她考了七百多分的謠言,
不明真相的網友信以為真,紛紛傳播,將她捧上神壇。
可一旦真實成績與傳言不符,等待她的恐怕就是鋪天蓋地的指責與嘲諷。
幸運的是,扁擔女孩的高考成績雖未達到謠言中的 “七百多分”,但也順利過了本科線。
然而,網絡的記憶總是短暫,短短幾天,她便淡出公眾視野,回歸平凡生活。
即便如此,未來她的每一個人生選擇,都可能再次成為外界議論的焦點,
這種無形的關注,讓她失去了選擇生活的 “自由”。
如今的工地大叔劉詩利,同樣陷入了這樣的輿論漩渦。
面對網絡上 “農民工不該出現在圖書館”“愛讀書為何還是農民工” 等質疑聲,
劉詩利或許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動搖堅持讀書的信念。
畢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坦然面對無端猜測和惡意揣測。
但鮮為人知的是,他曾是一名民辦教師,出于生計才轉行成為農民工。
這份教書育人的經歷,解釋了他對書籍的熱愛與執著。
若不是生活所迫,他或許會一直堅守在講臺。
隨著真相浮出水面,輿論風向開始轉變,不少人意識到自己的誤解。
而央視的力挺發文,更是為這場爭議畫上了句號,徹底擊碎了不實猜測。
這不禁讓人思考:為何大眾總習慣用刻板印象給他人 “定性”?
農民工為何不能熱愛讀書?外賣員為何不能寫詩?清潔工為何不能研究哲學?
這種偏見的根源,在于人們總用單一標準衡量他人的價值,卻忽視了每個人都有追求精神世界的權利。
劉詩利和扁擔女孩的經歷,本質上是普通人對抗偏見的縮影。
他們用行動證明:職業身份不應成為束縛個人追求的枷鎖,
無論身處何種環境,每個人都有權選擇自己熱愛的生活方式。
就像工地的鋼筋水泥,困不住劉詩利對詩詞的向往;
高考分數的高低,也定義不了扁擔女孩的人生。
而這些普通人走紅后的遭遇,暴露出網絡輿論的無常與殘酷。
人們輕易地給予贊美,又毫無根據地發起攻擊,
用臆想代替事實,用惡意揣測善意。
這種現象不僅傷害了當事人,也讓更多真誠分享生活的人望而卻步。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學會尊重差異、放下偏見。
與其用狹隘的認知去評判他人,不如給予理解與包容。
畢竟,真正的自由,是不受外界眼光束縛,勇敢追尋內心熱愛。
而這,也正是劉詩利的故事帶給我們最珍貴的啟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