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末,北京傳來一個信號強烈的消息:俄羅斯總統普京正式確認,將于9月3日親自出席中國舉行的抗戰勝利80周年“九三閱兵”活動,并在北京停留整整四天。
就在外界還在消化這一重量級動作時,另一條消息再次引發全球震動——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訪華行程已經進入籌備階段,白宮正在為他制定詳細的出訪計劃。如果這一切成真,中美俄三國元首將在閱兵式上首次歷史性同框。
這究竟意味著什么?難道中美俄三邊關系出現重大轉折?更令人疑惑的是,日本會在這場外交博弈中失去什么?而北京,是否正成為全球權力重塑的中心?
普京的決定并不突兀。俄烏沖突仍在延燒,西方制裁持續加壓,莫斯科正面臨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嚴重的外交孤立。
在這種背景下,普京選擇出席中國的重大國家紀念活動,并以超高規格安排四天行程,顯然不只是一次普通的外交訪問,而是一次旗幟鮮明的“轉向”行動。
這是一場對外釋放信號的外交宣言:俄羅斯并不孤立,中俄關系堅不可摧。經濟層面,2024年中俄雙邊貿易額已突破2448億美元,能源、軍工、金融合作全面加碼。普京此行,不僅是合作伙伴的象征,更像是一位親密盟友的登門拜訪。
與此同時,特朗普的態度也在悄然發生變化。這位曾在任期內掀起對華貿易戰的美國總統,過去幾年對中國極盡打壓。
從關稅壁壘,到科技圍堵,再到聯合盟友搞“印太戰略”,幾乎無所不用其極。然而,局勢的發展似乎讓特朗普意識到,僅靠對抗并不能帶來勝利。
稀土,成為這場轉變的導火索。2025年年初,中國宣布對部分關鍵稀土元素如鏑、鋱實施更嚴格的出口限制。這一舉措幾乎立刻沖擊了美國的高端制造業,尤其是軍工產業。F-35戰斗機的產線一度停擺,美國內部輿論一片嘩然。
特朗普明白,這樣下去不是辦法。就在外界還在揣測他的下一步時,日內瓦與倫敦兩輪秘密中美談判悄然展開。特朗普團隊在談判中展現出不同以往的姿態,不再咄咄逼人,而是明顯多了幾分理性與務實。
對于一個始終以“美國優先”為策略核心的領導人來說,主動訪華、甚至出席中國閱兵式,絕非心血來潮。他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潛力,是中美貿易的互補性,更是穩定供應鏈所帶來的現實利益。
白宮內部對此也并非鐵板一塊。以國務卿魯比奧為代表的鷹派,自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大力鼓吹對華“脫鉤”,如今仍在中國的制裁名單之列。
這些人不愿看到特朗普訪華,更不愿看到美國總統站在天安門城樓上,與中俄領導人一同紀念反法西斯勝利。
但這些舉措并沒能阻止特朗普的算盤。今年6月,一批美國重量級企業CEO隨同代表團秘密抵達北京,為特朗普可能的國事訪問提前踩點。他們來自高科技、金融、能源和制造等多個領域,不是來湊熱鬧的,而是準備談實打實的大生意。
這一幕,讓日本深感不安。過去這些年,日本在美國的庇護下逐漸走上“去和平化”的道路。不斷推動修憲、擴軍,強化西南諸島軍事部署,在南海、臺海問題上頻頻挑釁中國,早已讓地區局勢火藥味十足。
日本自詡為“印太戰略”的急先鋒,甘當美國對華遏制的馬前卒。而今,美國卻可能突然轉身,選擇與中國“握手言和”,這對日本來說無異于一記響亮的耳光。
尤其諷刺的是,這場閱兵的主題正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亞洲戰場,日本就是那個侵略者。普京的出席,已有明確的歷史象征意義;特朗普若也現身,等于是美國重新確認反法西斯立場。
日本近些年一直試圖重新塑造“歷史敘事”。右翼政客頻繁參拜靖國神社,淡化侵略歷史,美化戰爭行為,試圖推翻戰后國際秩序。可如今,中美俄三國若在反法西斯紀念場合同臺,那些精心構建的歷史修正主義敘述,恐怕要轟然倒塌。
對華盛頓而言,日本從來只是工具,不是伙伴。當“工具”的價值不再具備戰略意義,它就勢必會被擱置一旁。更何況,當中美俄三方可能圍繞全球新秩序進行戰略重構時,日本在其中的地位,根本無從插足。
東亞的地緣棋局,正在悄然生變。2025年4月,日本通過名為“防衛力量倍增計劃”的國防戰略調整,將年度軍費開支提高了27%,突破歷史最高紀錄。大量軍購計劃已啟動,包括美國“戰斧”巡航導彈和攻擊性無人機。
這一切,都是在“美國默許”下進行的。可如今,如果特朗普為了換取中國的合作而重新收緊對日本的軍事松綁,那些已經上馬的計劃,很可能會被按下暫停鍵。過去日本幻想的“正常國家”之路,也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阻力。
歐洲國家也在緊盯事態發展。多家歐洲主流媒體已發文擔憂,特朗普若在北京與中俄領導人同臺,將會對跨大西洋關系造成重大沖擊。畢竟,歐洲過去幾十年依賴的正是美國主導的全球政治秩序。
北京,正在成為新秩序的起點。在中美俄三國同框的背后,是對當前單極秩序的強烈回應,是多極化趨勢的正式登場。不再是誰說了算,而是誰能坐下來談。全球正進入一個需要“協調者”的時代,而中國,顯然已處于中心位置。
特朗普的算盤也不難理解。在國內經濟承壓、國債飆升、通脹難控的背景下,他迫切需要一次外交突破。而訪華,不僅能展示他與拜登不同的戰略思維,更能為他未來的選戰增加籌碼。
他一旦現身閱兵現場,所代表的將不只是美國總統的個人選擇,而是整個美國對華政策的拐點。從“脫鉤”到“合作”,從“圍堵”到“接觸”,這不僅是一場戰略調整,更是對現實的回應。
日本的焦慮,在這種劇烈的轉換中變得愈發明顯。它意識到,自己在美國戰略中的地位正在被重新評估。曾經的“第一島鏈”前哨,如今可能只是談判桌上的一枚棋子。未來是否還會被信任,已不由自己決定。
更殘酷的是,日本一直試圖塑造的“美日同盟牢不可破”的神話,在這場全球大戲中,正被悄無聲息地拆解。
若中美俄在北京達成某種新型戰略默契,日本不僅將失去地緣上的“靠山”,更可能在國際社會的道義評判中,淪為被孤立的對象。
一場閱兵,引發的絕非一場儀式那么簡單。它所牽動的,是三國戰略關系的重構,是全球政治版圖的再洗牌,是舊秩序的告別與新秩序的誕生。而在這場歷史轉折的節點上,誰能抓住節奏,誰就能主導未來。
那些固守舊有戰略、拒絕順勢而行的國家,終究會被時代的洪流遠遠甩在后方。2025年9月的北京,可能將成為全球命運轉折的舞臺。普京已確認出席,特朗普也極有可能成行。
中美俄三國領導人如果在閱兵式上實現歷史性同框,不僅是一次外交奇觀,更是新秩序序幕的正式拉開。而對日本來說,這場“世紀同框”,也許正是它戰略幻夢破滅的起點。
信息來源:
[1]金燦榮:特朗普總統,訪華行程何不選在九月三日? 觀察者網
[2]俄總統助理:俄中計劃在普京訪華期間慶祝聯合國成立80周年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