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綺蝶
特朗普2.0的前三個月,展現了高度激進、強硬風格,特別是在對華政策以及涉及加拿大和格陵蘭島的相關言論中,帶有強烈的單邊主義和擴張主義傾向。他發起的全球關稅戰瞄準中國,威脅顛覆全球貿易體系,對華關稅從10%、20%升至145%,讓兩國雙邊貿易陷入停滯。這三個月里,中美雙方溝通不暢,未能盡早搭建有效的溝通機制,導致緊張局勢持續加劇。然而,三個月過后,隨著中國的反制和盟友的不妥協,加上東歐及中東復雜的地緣政治現實,特朗普被迫轉變策略,外交決策逐漸轉向務實。尤其在對華政策上,從5月中美開啟會談以來,特朗普展現出更靈活、更克制、更實用的態度。
近日,在被福克斯新聞主持人問及中國“是否值得美國信任”時(具體指向所謂的“知識產權盜竊”和“網絡攻擊”。在特朗普1.0時期,美國多次以此為由對華加征關稅)。然而,特朗普并未順著主持人指摘中國,而是反問“你覺得我們沒有對中國做過這些事情嗎?”。特朗普還強調,這就是世界運行的方式,這就是個骯臟的世界,暗示大國博弈中此類行為是常態,而非某一方的問題。這體現了特朗普的現實主義風格,承認國際關系的權力博弈本質。這也反映特朗普一貫的交易思維,注重追求短期利益和可交付成果,避開了拜登時期那種過于意識形態化和道德化的措辭,保持了和中國開展更多對話的靈活空間。6月19日,特朗普決定再次推遲封禁Tiktok,也體現特朗普實用主義的風格。這一所謂的牽涉“美國國家安全”的事務,到現在已經演變為高度政治化的博弈,涉及國會、法院乃至未來中美談判的籌碼。此舉再次說明了特朗普傾向以實用主義方式處理對華政策問題。
▲2月21日,特朗普簽署“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下令限制中國對美關鍵領域的投資,并擴大美企對華投資限制。
今年伊始,鮮有人對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持樂觀態度。多數觀點認為,他再次執政后將加劇對中國的新一輪打壓,其幕僚團隊推動的經濟限制舉措可能會加速中美脫鉤,包括審查和限制中美投資流動、迫使中國企業從美國退市,以及升級特朗普1.0和拜登執政時期的對華關稅及技術銷售限制。比如,白宮2月21日發布的《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內容大多涉及切斷中國的商業聯系,包括研究撤銷中國的永久正常貿易關系地位,擴大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的權限,將中國在美的“待開發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也納入審查范圍,減少所謂的國安風險,以及限制大學捐贈基金等類型的投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還對中國造船業展開調查,應對中國在海事、物流和造船領域的市場主導地位。這些舉措受到右翼團隊和MAGA勢力的支持。
這些激進、極端的政策選項以備忘錄而非行政令的模式呈現,能否真實落地,主要取決于特朗普本人的政治考量。而他第二次執政以來內政外交上的碰壁迫使其轉向更務實的做法。一方面,調停俄烏沖突、巴以沖突的難度超出特朗普的預期,他不得不向地緣政治現實妥協,以盡快取得外交成果,提升執政聲望;另一方面,中國作為唯一及時反制美國“對等關稅”的國家,并未像特朗普所預想的那樣退讓。中國態度堅決,通過對美國關鍵行業(包括特朗普支持者選區的農業和機械產品)的精準加稅、限制稀土等關鍵礦物出口,以及對谷歌發起反壟斷調查等措施展開反擊。中國還在世貿組織等平臺積極應對,并在與東南亞、歐洲的外交對話中強調支持自由多邊貿易。
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時一度認為,中國會因為國內經濟挑戰急于和美國達成協議。但讓他始料未及的是,其精心策劃的全球對等關稅戰,在中國這一關卻演變為涉及稀土等關鍵礦物的“供應鏈之戰”,而且還凸顯了美國自身的短板,不得不尋求與中國談判。
▲5月21日,在美國舊金山灣區的一家沃爾瑪超市,價格跟蹤軟件(Walmart Tracker)顯示中國產毛猴玩具售價變化。
當然,特朗普被迫轉向更務實的路線也和國內選民基本盤有關。他升級的對華關稅戰幾乎可以雙邊貿易陷入停滯,導致國內商店貨物供應短缺。中國的精準反制可能會影響特朗普藍領選民的利益。從近期“大而美法案”在國會推進受阻可見,特朗普真正在意的仍是國內的政治博弈。日益極化的政治氛圍促使他不得不重新贏回部分中間派與商界支持。而適當緩和對華關系反而能更好地實現“美國優先”的目標。財政部長貝森特等人私下勸特朗普下調關稅,進而為中美展開磋商、削減關稅打開了通道。從5月初中美日內瓦會談開始,他不再執著于高關稅的象征性勝利,而是進入和中國以及其他國家達成實際交易或協議的階段。
日內瓦會談后,中美積極協調,發表措辭基本一致的聲明,宣布為期90天的關稅暫停期,并于7月再次延后至8月,以繼續磋商。雙方之后的倫敦會談進一步理清了日內瓦會談后的一些分歧和誤解,鞏固了雙方的協議框架。兩輪談判中,彼此都沒有刻意凸顯對方讓步,而且體現了雙方都有談判的需要。7月3,特朗普政府取消部分對華芯片設計軟件出口許可要求,回應了中國調整稀土對美供應的決策,兌現了日內瓦、倫敦兩輪會談達成的共識。
在這兩次談判過程中,特朗普也沒有像右翼鷹派那樣動輒揚言“脫鉤”,而是注重推動中國更大地向美國開放市場,甚至提到能源等領域的合作。這和拜登時期的“有限度”“有條件”的合作模式不同,后者更注重對華競爭與遏制。特朗普的財長貝森特和商務部長盧特尼克也公開強調和中國貿易不脫鉤(只在關鍵技術領域減少對華依賴),主張通過談判維持供應鏈穩定和市場準入。
▲5月15日,特朗普與阿聯酋總統穆罕默德在美國-阿聯酋人工智能園區的建模前握手。
特朗普由激進轉向務實,也與其對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的自信有關。在特朗普看來,美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仍然具有對華優勢,因此無需和中國劍拔弩張。經濟層面,美國股市雖有震蕩但也再創歷史新高,美國失業率和通脹都有所緩解。而且,從他出訪中東來看,人工智能與能源行業驅動的新一輪投資潮使得他更有“底氣”堅持務實路線,他甚至考慮率商界貿易團訪華,謀求更多協議;軍事層面,特朗普堅持右翼主張的“實力促和平”,注重威懾。他下令對伊朗核設施軍事打擊后,宣稱美國是全球唯一有能力這樣做的國家。但與此同時,他又明確表示美軍不會卷入新的戰爭。這展現了自己的領導力,也迎合了MAGA派反戰訴求,更體現了他更務實的安全觀:通過有限的軍事行動實現戰略目標,避免大規模戰爭的資源消耗國力的風險。
然而,特朗普外交上“更務實”并不意味著其對中國的態度發生根本轉變。他和周圍的右翼幕僚并未放棄在經濟和科技領域全面遏制中國的意圖。他弱化意識形態與道德標準,更多地是出于獲取短期政治收益的需要。但這種急于求成的姿態也可能帶來政策短視的風險。未來,即使中美達成某種形式的協議,也可能因國內政治反彈而遭遇挑戰。
換句話說,特朗普的“更務實”更像是在和中國的對抗和博弈中尋找更多“贏”的機會,應對國內批評。他擅長利用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優勢,尋求美國利益的最大化,掌握對華競爭優勢。但是,一旦美國經濟再次下滑,或國內執政壓力因其他危機激增,或中國在某個領域取得重大突破,特朗普仍有可能因為內政需要犧牲對華關系,再次將中美關系推入低谷。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下滑查看)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下滑查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