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芝,男,1928年3月出生,1947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后參加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榮獲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在吉林省敦化市南湖家園有一個掛著“光榮之家”的家庭,這是老兵張學芝的家,已然98歲的張學芝,雖然已是鮐背之年,但是精神矍鑠,神采飛揚地和記者說起了當年的經歷。
硝煙中的青春
1928年,張學芝出生于山東乳山的一個小山村。記憶里,他的童年總是與饑餓相伴,吃糠咽菜是常態。這個僅有百余戶的村落,卻有半數家庭都是烈屬,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犧牲與抗爭早已融入村民的血脈。
1944年,16歲的張學芝懷揣著把侵略者趕出中國,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的想法當了兵,從此開始了南征北戰的生活。據張學芝介紹,剛開始當兵的時候,在連長身邊當通訊員,剛入伍的戰士們都像張學芝一樣,因為年齡小,在打仗的時候都會或多或少的害怕。好在有連長指揮,連長說打,我們就打!
活下來就是最大的幸事
1947年,張學芝隨部隊轉戰到煙臺,因在多次戰斗中表現英勇,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也就是在這一年,一場刻骨銘心的阻擊戰,在他的記憶深處刻下了永不磨滅的印記。
那是一個暴雨如注的日子,張學芝所在的連隊奉命堅守陣地,抵御敵人的瘋狂進攻。敵人發起了三次猛烈沖鋒,張學芝和戰友們憑借頑強的意志和精準的射擊,一次又一次將敵人擊退。然而,激烈的戰斗過后,連隊僅剩20余人,彈藥也即將耗盡。關鍵時刻,連長命令張學芝向營長求援。張學芝冒著傾盆大雨,在槍林彈雨中突圍而出,終于找到了營長。但得到的回復卻是:“沒子彈就拼刺刀,死也要守住陣地!”帶著營長的命令,張學芝又冒雨返回陣地。當他找到連長時,曾經并肩作戰的戰友們大多已壯烈犧牲,陣地上只剩下他和連長兩人。
雨幕中,山上的血水混著雨水,順著山坡汩汩流淌,敵人的尸體橫七豎八地躺了一地。撤退過程中,張學芝手握最后一枚手榴彈,做好了與敵人同歸于盡的準備。暴雨越來越大,也為張學芝提供了掩護,最終死里逃生。
1952年張學芝隨部隊入朝作戰。作為地面防空人員,他經歷了敵軍飛機的狂轟濫炸。“白天躲防空洞,晚上搶修工事,吃的是炒面就雪水。”他回憶,一次夜間行軍時,敵機投下照明彈,“整個山谷亮如白晝,我們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等炸彈炸完接著走”。
1958年張學芝退役后,由于的軍事素質過硬,留在武裝部負責訓練民兵,后由于工作需要來到了敦化市一中任職。成立敦化市三中時需要骨干,張學芝又轉到三中任職。
永不褪色的榮光
張學芝一生得過多枚軍功章,至今依舊渾身散發著軍人的優良作風,做工作,嘮家常,親民眾,過得簡單又充實。每當他回憶起戰役期間發生的事,想起犧牲在戰場上的戰友們,張學芝常常默默留下眼淚。
當問到想和戰友們說些什么的時候,張學芝停頓了下,說:“當年一起戰斗的戰友們都犧牲在了戰場上......”
當問及想對當代青年有什么樣的囑托時,張學芝說:“展望未來,生活一定越來越好,要聽黨的話,要永遠跟黨走!”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采訪快結束時,張學芝為大家唱起《中國人民志愿軍軍歌》。
當年參加過多次戰役的張學芝,久經沙場、英勇作戰,飽經歲月的滄桑,現如今,張學芝已白發蒼蒼,但剛毅的面容透露出堅定與不屈,作為世紀風云的親歷者和見證者,張學芝的事跡深藏著軍人的風范和傳奇歷史。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來源:中國吉林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