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內障和強直性脊柱炎是嚴重危害人們健康的疾病。為幫助農村患者減輕看病負擔,原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在脫貧攻堅期相繼啟動了“光明扶貧工程”“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兩個項目啟動以來,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原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通過動員社會力量籌集資金,對農村患者進行了救治,幫助他們恢復了身體、減輕了醫療負擔。
搭建平臺匯力量
為更好地匯聚社會力量扶貧濟困,2016年4月,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應運而生。甫一成立,該組織就開始聚焦扶貧事業,旨在為助力全社會形成“人人愿為、人人可為、人人能為”的社會扶貧新局面貢獻力量。
基于這份美好的向往和滿腔熱忱,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于2017年參與“光明扶貧工程”,面向中西部22個省區市農村地區開展白內障救治項目;于2019年參與“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面向當時全國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強直”患者開展醫療救治,幫助貧困患者減輕病痛,實現正常生活,擺脫貧困。以這兩個項目為載體,該組織在脫貧攻堅期深度參與健康扶貧,持續匯聚社會力量托舉農村群眾健康,為筑牢群眾健康防線發揮了積極作用。
正如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副秘書長兼健康公益部主任侯明所說:“促進會的‘兩病項目’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這是大家共同努力實施和推動的成果,是我們整個促進會公益項目謀發展的實踐經驗和智慧的總結?!?/p>
2021年,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后,中國扶貧志愿服務促進會主動聚焦“三農”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明確了新的工作定位,更名為中國鄉村發展志愿服務促進會(以下簡稱促進會),在章程中明確:“本會的宗旨是圍繞國家‘三農’工作部署,弘揚脫貧攻堅精神,面向‘三農’、面向基層,突出中西部地區、突出困難群體,聚合社會資源和力量,開展鄉村振興志愿服務工作,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鄉村振興。”同時,將“光明扶貧工程”更名為“光明工程·白內障復明項目”,將“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更名為“強直性脊柱炎健康鄉村項目”,繼續開展工作。
侯明表示:“我們要從健康扶貧走向鄉村發展,以實際行動解決中西部農村患者群體‘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推進促進會的健康公益項目向更可持續、更具公信、更高水平、更加強大的方向邁進。”
廣西玉林市人民醫院眼科專家下鄉開展疾病篩查。
撥開迷霧見光明
作為致盲率首位的眼疾,白內障在50—60歲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60%—70%,尤其在醫療資源相對匱乏的農村地區,許多患者因經濟拮據、無人照料、行動不便等原因而延誤治療,不僅自己喪失生活能力、勞動能力,也會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
為幫助他們撥開迷霧見光明,原國務院扶貧辦、原國家衛生計生委等部門于2017年聯合印發《光明扶貧工程工作方案》,要求通過實施“光明扶貧工程”,對遼寧、山東、福建以及中西部地區的建檔立卡白內障患者進行幫扶,由促進會、中國社會幫扶網等動員社會力量籌措資金,按單眼最高1500元的標準給予補助。
“現在看哪里都是亮堂堂,干啥活也不受影響?!痹跒趺缮缴钐幍脑颇鲜≌淹ㄊ杏郎瓶h溪洛渡鎮馬路村,69歲的李翠英曾飽受白內障困擾,連自己的手指都看不清楚。2024年8月,她在“光明工程·白內障復明”項目的救助下接受了白內障復明手術。她告訴記者:“現在不僅看清了手指,還能到地里摘花椒呢!”
這并非個例。截至2024年底,該項目累計篩查4100多萬人次,累計實施復明手術270余萬例,補助困難患者67萬多例,探索建立了政府部門、社會組織與定點醫療機構的有效協作機制,形成了“政府指導、定點手術、信息管理、社會動員、困難補助”的項目特點。每當看到患者拆下紗布時那驚喜的淚光,所有項目參與者都堅信,為了幫助更多的農村白內障患者恢復光明、為了動員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慈善、為了早日實現普遍的眼健康,“光明工程”這條路值得繼續走下去。
2024年,促進會委托國家衛生健康委衛生研究中心對項目開展的評估結果顯示,白內障患者裸眼平均視力,由術前的0.18提高到0.58,與脫貧攻堅期間154萬例患者數據相比,術后裸眼視力提高了0.15,其中術后視力超過0.5的占70.55%,接近國際先進水平。項目實現了25個省份的全覆蓋,救治效果顯著提升,救治時間明顯提前,有效提高了農村白內障患者的就醫可及性,有效提升了基層醫院白內障治療水平,有效減輕了困難群體的醫療負擔。
來自北京的專家在青海格爾木市開展義診篩查。
挺直腰桿迎新生
強直性脊柱炎被稱為“不死的癌癥”,是一種主要累及脊柱、外周關節、韌帶、肌腱,以疼痛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疾病,可引起脊柱強直和纖維化,造成不同程度眼、肺、肌肉、骨骼病變,嚴重者將導致脊柱畸形和強直,甚至成為“折疊人”。目前,全國有近500萬“強直”患者,高發于青壯年男性。
“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實施以來,促進會匯聚多方力量,著力破解農村“強直”患者看病難、負擔重的問題,努力消除強直致貧返貧風險。其間,農工黨中央積極發揮在醫藥衛生領域的優勢,成立百人專家指導委員會對項目進行業務指導;促進會統籌推進項目實施,加強項目規范化、信息化、透明化建設,提升管理效能;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積極辦理資金籌措,營造防殘助困氛圍;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組織各地醫療專家深入基層開展培訓和篩查義診,確保救治效果。目前,該項目累計簽約定點醫院1256家,開展培訓和篩查義診活動11322場,培訓基層醫護人員5.16萬名,救治強直患者2.26萬人,支付救治補貼1851萬元。
“是‘強直項目’讓孩子們挺直腰桿,恢復了健康,要是沒有這個項目,真不知道家里的生活會過成個啥樣子。”住在甘肅省偏僻農村的老何說,他家的3個孩子都患有強直性脊柱炎,之前也曾使用過生物制劑,但高昂的費用壓得老何喘不過氣來,即使借遍了親朋好友,仍舊難以承擔一周兩次的注射治療,孩子們還會因為時不時停藥而病情反復。
2019年,老何的3個孩子加入“強直性脊柱炎健康扶貧工程”項目接受治療,享受項目補貼,不僅減輕了家庭負擔,還得到了專家的幫助,獲得了更加專業和規范的治療和康復指導?,F在,孩子們都挺直腰桿迎來了新生活,兩個兒子都在市里找到了工作,女兒成為了一名人民教師,一家人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該項目實施以來,促進會與各地鄉村振興和衛健部門密切配合,探索建立了省、市、縣、鄉、村“五級聯動”農村強直患者救治體系。同時,與中華醫學會風濕病學分會合作,每年組織省市醫療專家前往一線開展200余場業務培訓和篩查義診,讓農村患者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的醫療服務。促進會還經常組織省市醫療專家深入縣區醫院一線,開展集中授課、病例討論、示教查房、以診代訓等工作,培訓了一批服務基層的醫務人員,提升了縣區醫院風濕免疫科建設水平;組織開展了系列科普活動,進一步提高了大眾對疾病的認識。
“助力鄉村振興,推動健康中國建設,我們義不容辭。”侯明表示,“未來,促進會將持續推進‘光明工程·白內障復明’等項目,繼續組織中西部地區醫院和醫護人員積極參與,希望廣大愛心人士、愛心企業和基金會繼續捐贈資金支持項目實施。”
來源:《中國鄉村振興》雜志2025年第13期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