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2日夜里,華盛頓還沒睡。離那個"大而美"法案表決只剩48個小時,整個美國政壇都繃緊了神經。
這個節骨眼上,馬斯克突然在X上"炸了鍋"——直接對著2.5億粉絲撂狠話,說要讓特朗普他們"好看"。
馬斯克這回是動真格的嗎?這48小時,究竟誰能笑到最后?
編輯:倏禹
48小時生死局
時間不多了。48小時,一場史無前例的對決。這不是什么好萊塢大片,而是活生生在華盛頓上演的政治大戲。
馬斯克這個平時在火箭和電動車之間忙得團團轉的科技狂人,竟然把槍口對準了美國總統。而且,他選擇的"武器"是那個擁有2.5億用戶的X平臺。
7月2日深夜,當大多數美國人都進入夢鄉時,馬斯克卻在X上連發了十幾條推文。每一條都像是在向特朗普宣戰。"所有支持這個瘋狂法案的議員,都會在明年的選舉中付出代價!"這句話,配上那個憤怒的表情符號,瞬間被轉發了50萬次。
更狠的還在后頭。馬斯克直接@了十幾個關鍵議員,逐一"點名批評"。他甚至放話說,如果"大而美"法案真的通過,"美國黨"將在24小時內正式成立。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威脅。以馬斯克的影響力和財力,他真有可能在一夜之間搭建起一個全新的政治平臺。
此時此刻,國會山上燈火通明。共和黨的議員們正在進行馬拉松式的內部協調,而民主黨則試圖通過程序性阻撓來拖延時間。
每一分鐘都很寶貴,因為大家都知道,一旦過了7月4日這個節點,整個政治局勢可能就要大洗牌了。說起來,這事兒也不是突然爆發的。要往深了挖,得從一份厚達940頁的法案說起。
賬算得清清楚楚
馬斯克這人,精明著呢。這回發這么大火,不是沒道理的。先說錢的事兒。這個"大而美"法案,表面上是要整頓美國的財政體系,實際上卻直接砍掉了電動車7500美元的稅收抵免。
你可別小看這7500美元,對特斯拉來說,這就是命根子。摩根大通的分析師算過一筆賬:如果這個政策真的取消,特斯拉明年的利潤可能直接腰斬,損失超過一半。
更讓馬斯克心疼的是那20億美元的碳積分收入。這些年來,特斯拉靠著賣碳積分給其他車企,每年都能躺著賺一大筆?,F在好了,法案一通過,這筆錢也沒了。算下來,馬斯克的錢包一年要少幾十億美元。換成是你,你也得急眼。
但這還不是最氣人的。最讓馬斯克無法接受的,是特朗普這么做簡直就是在打他的臉。你想啊,馬斯克這130天來在白宮當政府效率部的特別顧問,累死累活地幫特朗普削減了115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結果呢?特朗普轉個身就推出了這么個法案,未來十年要新增2.4萬億到3.8萬億美元的赤字。
這就像你剛把房間收拾干凈,室友轉身就把垃圾全倒在地上。馬斯克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在一條推文中直接說:"我就像個傻子一樣在那里修補漏洞,結果有人在上游直接炸了大壩!"這話說得有多委屈,就有多憤怒。
不過啊,如果只是為了錢,馬斯克也不會鬧這么大。真正讓他炸毛的,是對整個美國未來走向的擔憂。
不只是錢那么簡單
在馬斯克看來,這哪里是什么財政政策,分明就是在"坑窮人"。這個"大而美"法案,說是要減稅,但減的都是富人的稅。
個人所得稅最高稅率從37%降到35%,企業稅從21%降到18%,遺產稅起征點更是從1180萬美元提高到1500萬美元。算下來,美國最富有的1%人群將獨享這次減稅紅利的四分之一。
與此同時,普通老百姓的日子卻要更難過了。法案計劃削減7000億美元的醫療補助,這意味著860萬人可能失去醫保。更狠的是,接受政府食品援助的年齡上限從49歲提高到64歲,直接把400萬人踢出了救濟名單。
最讓人無法理解的是那個"工作要求":每個月必須工作80小時才能繼續享受援助。馬斯克在X上怒斥:"這簡直就是現代版的'饑餓游戲'!讓窮人為了一口飯拼命干活,而富人躺著數錢。"
馬斯克一向自詡"科技理想主義者",他始終相信科技應該讓所有人受益,而不是加劇社會分化。他經常說,特斯拉的使命不只是賣車賺錢,更是要推動整個社會向清潔能源轉型。但現在,特朗普的這個法案完全是在開倒車。
"讓美國成為卡塔爾嗎?"馬斯克在一次直播中這樣吐槽。他指的是那種只有超級富豪才能享受的"天堂",而普通人被徹底邊緣化的社會模式。
在馬斯克看來,如果美國真的走上這條路,那就不再是他心目中那個"人人都能追求夢想"的國度了。眼看著這一出大戲越演越烈,華盛頓那些老江湖們也坐不住了。
美國政治要變天?
說實話,很少有人能像馬斯克這樣,一個人就能攪動整個政治池塘。這回馬斯克不是隨便說說。他在X上發起的那個關于"是否需要新政黨"的投票,24小時內就有560萬人參與,其中超過80%的人選擇了"支持"。這個數字,比很多州的選民總數還要多。
更要命的是,馬斯克有錢。3900億美元的個人財富,足夠他在全美40個關鍵州部署候選人。不需要募捐,不需要看別人臉色,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這種"金錢政治"的玩法,連華爾街的大佬們都得掂量掂量。
"美國黨"的政治綱領也不是隨便拍腦袋想出來的。財政上主張將國債利率控制在1%以內,產業上聚焦人工智能、清潔能源等未來技術,政治上要打破民主黨和共和黨輪流坐莊的格局。這些主張,正好切中了那70%被兩黨忽略的中間選民的痛點。
特朗普顯然也感受到了壓力。法案在參議院以51:49驚險通過,但這三張關鍵票都來自搖擺議員?,F在民調顯示,特朗普的支持率已經跌到43%,是他第二任期以來的最低點。為了挽回局面,他甚至開始釋放對華緩和的信號,希望通過經貿合作來轉移國內注意力。
但即使這樣,面對馬斯克這個"政治獨角獸",特朗普還是顯得有些手足無措。在最新的采訪中,他只能酸溜溜地說:"他只是對補貼被取消有點不高興。"而馬斯克的回應更是毫不留情:"這不是補貼的問題,是美國未來的問題。"
民調數據顯示,68%的中間選民希望"技術型官員"主政,擺脫當前的黨派對立。而馬斯克恰恰代表了這股新興力量。他不打意識形態戰爭,不搞黨派攻擊,只談效率、技術和公平。
這正是傳統兩黨在極化對抗中忽略的核心人群。當歷史的車輪滾到這個路口,每個人都會記住這個不眠之夜。
結語
說到底,這48小時的較量,壓根就不是馬斯克和特朗普兩個人的事兒。這是新舊力量的大碰撞,是美國政治游戲規則的重新洗牌。
馬斯克用科技平臺重新定義了政治參與的方式。他不需要傳統的政治獻金,不需要黨派背書,只需要一個賬號、一群粉絲,就能在短時間內調動百萬民意。這種新型政治力量的崛起,讓那些在華盛頓摸爬滾打幾十年的老政客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不管馬斯克能不能真的讓特朗普"付出代價",有一點是肯定的——美國政治再也回不到從前了。技術精英參政不再是新鮮事,算法影響輿論、資本撬動結構已經成為新常態。
你覺得馬斯克這招能奏效嗎?美國真的需要一個"第三極"來打破僵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