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為全面落實省委、省政府“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戰略部署,充分發揮科技社團“智力引擎、跨界樞紐、資源聚合”的獨特優勢,本號特開設專欄,聚焦科技社團賦能共同富裕的多元路徑,以實踐案例為切口,展現科技社團在推動我省產業轉型升級、技術成果轉化推廣與社會治理中的生動探索。
概況
浙江省是“地質文化村(鎮)”品牌的發源地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實踐地。2018年,嵊州市白雁坑村依托“萬年巨石陣,千年香榧林”這一獨特的地質地貌景觀,建成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創建了“地質文化村(鎮)”品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浙江省地質學會緊緊圍繞“地質+”開拓創新,有力支撐全省15個村(鎮)建成地質文化村(鎮),數量居全國之首。地質文化村(鎮)的建設,科學保護利用特色地質資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促進地質文化傳播和鄉村建設、農文旅融合發展,開啟了地質工作助推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新路徑。
背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一項重大歷史任務,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和利用自然,實現鄉村綠色發展。地質文化村(鎮)是依托鄉村地質資源稟賦,通過深度挖掘地質科學和文化,將其與鄉村建設相融合,發展特色產業和經濟,提升鄉村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形成宜居宜業的特色村(鎮)。2014年,原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原浙江省國土資源廳以嵊州市白雁坑村為首個地質文化村建設試點,探索利用分布于鄉村的地質遺跡、特色土地、地熱、礦泉水等特色地質資源發展鄉村旅游、特色農業、康養等鄉村特色產業,開啟了全國地質文化村示范建設之路,并于2018年建成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嵊州市白雁坑地質文化村。截至目前,全國共有地質文化村(鎮)121個,其中浙江省已建成地質文化村(鎮)15個,包括五星級地質文化村1個,四星級地質文化村1個,三星級地質文化村(鎮)11個,掛牌籌建2個,數量居全國之首。
浙江省地質學會緊緊圍繞“地質+”開拓創新,主動作為,全力推動全省多個地質文化村(鎮)試點建設項目,組織開展地質文化村(鎮)名錄的建設、管理等,高質量做好地質文化村(鎮)創建業務指導、科技服務,制定地質文化村(鎮)建設調查評價、策劃設計、建設實施等技術要求,為全國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提供示范,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助力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提供了地質智慧。
主要做法
(一)提出創建理念,打造全國首個地質文化村
省地質學會2021年全國科普日地質文化助力鄉村振興科普聯合行動在嵊州市白雁坑村開展
2014年,原浙江省國土資源廳基于鄉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與嵊州市白雁坑村獨特資源環境優勢,大膽探索、積極創新,提出“將地質環境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把白雁坑建成‘地質文化村’”的新理念。白雁坑村在地質文化村建設項目的推動下,由嵊州市整合資源,從2015年起在白雁坑及附近區域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對道路交通、電力、污水處理、飲用水達標提標等基礎設施進行了提升,并實施了村莊綜合整治,完成了整村亮化工程,新建了2個8000平方米停車場,硬化村內道路11000平方米,補植綠化5000平方米,改造農房7000平方米,地質文化村項目建設使白雁坑村舊貌煥新顏。白雁坑村的民宿產業迅速發展,數量從2018年的11家增至2024年的21家,年接待游客量從2015年的2萬人次增至2024年的10萬人次,農副產品銷售額從數百萬元增至千萬元以上,村民人均年收入從2015年的2萬余元增至2024年的5.4萬元,振興了鄉村建設,促進了共同富裕。
(二)制定技術標準,率先開展名錄建設
省地質學會在現場組織召開地質文化村(鎮)創建研討會
為切實加強地質文化村(鎮)規劃建設、發展運營和監督管理,省地質學會參與編制發布《浙江省地質文化村(鎮)創建名錄管理辦法》《浙江省地質文化村(鎮)建設技術指南》,規范和指導全省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和培育;在全國率先開展名錄建設工作,優選一批地質特色突出、資源稟賦豐富、發展潛力深厚的重點村鎮,動態更新兩批14個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名錄,形成擬建村(鎮)儲備庫;多次赴實地開展調研和專項服務,多次組織召開全省地質文化村(鎮)創建研討會,指導地方開展地質文化村(鎮)創建工作,為高質量推進全省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和運營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撐。
(三)注重品牌建設,不斷提升影響力
省地質學會組織專家實地督導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助力提質升星
根據中國地質學會《地質文化村(鎮)星級評定標準(試行)》,省地質學會組織專家實地督導地質文化村(鎮)建設,形成高質量的階段性建設成果,確保提質升星。通過近5年的建設和推廣,“地質文化村”品牌的社會美譽度和知名度不斷提升。嵊州市白雁坑村、磐安縣施家莊村、仙居縣金村,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施家莊村于2021年入選首批中國地質學會掛牌籌建地質文化村,到2024年提質三星級地質文化村,從原來幾近與世隔絕的落后村莊,蛻變為如今的“網紅村”。目前村莊擁有民宿15家,年接待游客數量達8萬人次,年旅游收入達300萬元,農產品銷售額約20萬元,有效帶動了村民增收。
(四)講好地質故事,促進地質文化傳播
地質文化村(鎮)地學科普產品
通過詳盡的地質資源調查,省地質學會摸清各類地質遺跡數量,挖掘和解讀典型地質遺跡科學涵義,以“一村一品、一村一韻”為目標,致力于地質文化傳播。通過策劃設計一批地質文化長廊、陳列室、研學路線、典型地質遺跡科普點等科普場地,開發一批地質文化村(鎮)Logo、導游手冊、研學路線折頁、宣傳圖冊、視頻、特色紀念品和農產品等地質文化產品,出版了江山地學科普叢書、“石頭的故事”叢書和《浙江黃蠟石》《小蜜兒暢游金村地質文化村》《跟著地質學家去旅行——余村穿越之旅》《彩色寶石鑒賞評價》等一批地學科普作品,形成了“有景可游、有物可看、有文可讀、有聲可聽、有品可嘗”的“五有五可”地質文化產品體系,生動講述了地質文化故事,提升了鄉村地質文化內涵。
(五)帶動產業發展,助力實現共同富裕
省地質學會“地質文化傳播者”科普公益活動在建德李家地質文化鎮啟動
完善的科普解說系統、豐富的地質文化產品和獨特的地質文化魅力,為研學旅游的發展筑牢了基礎,并逐漸成為鄉村旅游的新亮點,有效地促進了鄉村旅游業的發展。省地質學會通過把地質文化和當地鄉村(鎮)文化“串起來、用起來”,將地質文化與旅游、文創、農業等產業深度融合,為村民增收致富開辟了新渠道,讓鄉村有了致富新密碼。2023年,建德市李家鎮成為杭州首個三星“地質文化鎮”,依托古生物化石等地質資源,大力發展具有辨識度的地質研學產業。目前李家鎮已建成鄉村化石館、石頭科普館、方解石晶體館、石景美學營地等9處研學場景,開發“我在李家修化石”等20余項文化體驗項目,推出4條研學旅行線路。2024年,李家鎮接待省內外研學團隊1.8萬余人次,研學收入約400萬元,增加了村集體和村民的收入。開化縣士谷地質文化村的建設極大帶動了當地黃茶、冬桃等特色種植業的發展和村民的增收。此外,隨著地質文化村知名度的提升,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游覽,帶動了當地餐飲、住宿等服務業的發展,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
來源:省地質學會、省科協學會部、省院士專家服務中心
責編:葉 揚
美編:鄭娜莉
一審:何百岳
二審:方佳佳
三審:王陸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