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翔 張恬
2024年12月,紹興市委九屆七次全會暨市委經濟工作會議作出加快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富示范市的重要決策。“產城人文”融合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產城關系新定位,具有一系列新特點,比如:從“以產促城”進入“營城聚產”的發展階段;城市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多中心、多組團的形態;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由各自為戰的“縣域經濟”“市域經濟”上升為“都市圈經濟”和“城市群經濟”等。目前,這些特點在紹興均有充分體現。為更好推進紹興“產城人文”融合發展,促進高質量發展,保持經濟社會發展領先地位,應以“營城”為抓手繼續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
“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是“產城”關系演進的必然規律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高質量城鎮化經歷了從“產城”融合到“產城人”融合再到“產城人文”融合的升級過程。初期,“產城”融合著力于解決我國城鎮化起步階段和加速階段、工業化初期和中期,以產業集聚發展作為動力支撐城鎮化帶來的突出問題。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深化,“產城人”融合成為“產城”融合的升級版。在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推動下,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促使“產城人”融合發展上升到“產城人文”融合發展階段,體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城市,讓產業更強壯”,是適應高質量發展的產城關系新定位。因此,建設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市,既是對“產城”關系演進規律的準確把握,也是符合紹興自然稟賦和產業基礎的區域現代化定位。
“產城人文”融合發展階段的產城關系新特點
第一,從“以產促城”進入“營城聚產”的發展階段。城市功能完善不僅包括基礎設施等硬件的完善,還包括創新生態、創新文化、創新平臺、創新制度等軟環境的完善,否則在追求高生活工作性價比的驅使下,人口、人才就會流失。因此,只有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水平高的城市才具有較強的人口吸引力、人才吸引力和產業可持續發展力。目前紹興城鎮化率已超過74%,需要進一步深化“營城聚產、以產聚人、以文養人”的發展邏輯,圍繞做強城市功能、做優城市品質,通過提升城市魅力吸引人、以人和人才的聚集促進產業升級;以人文環境為人和產業的集聚奠定基礎;以產業的發展增強城市競爭力。目標不是“產能”競爭,而是培育多元化的人口結構、人才與技術優勢,提升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推進“產城—產研—產人”的融合貫通,擺脫長期“城市化滯后于工業化”的發展困境及其對工業化提升發展的制約。
第二,城市發展呈現出多層次、多中心、多組團的形態。紹興近年“逆城鎮化”趨勢明顯,其本質上是城市發展質量的提升,從單一中心的大城市向主城區、衛星城、特色生態小鎮、美麗鄉村、綠色空間的多層次城市體系方向轉變。城鄉對立關系、明確的界限被打破,代之以城鄉相互融合、相互嵌套、共生發展。城市呈現出多功能組團分散布局、協調發展的狀態。各片區、組團、特色鎮、鄉村就如同一個個細胞,共同構成一個城市有機整體,整個城市規劃和布局生命力和活力顯著。
第三,區域經濟發展格局由各自為戰的“縣域經濟”“市域經濟”上升為“都市圈經濟”和“城市群經濟”。2019年國家出臺的《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將“實現杭紹甬一體化”作為長三角一體化的浙江省重要實踐內容,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杭紹甬一體化”打造成為省內一體化示范區。2024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提出發展現代化都市圈。由于浙江已進入以新型城市化帶動經濟轉型升級為主動力的新階段,而新型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已升級為“都市區”和“城市群”,因此,借力和合力推進杭紹甬一體化發展,建設領先的現代化都市圈,是紹興“營城促產”,推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重要內容和路徑。
第四,城市和產業關系樣貌發生新變化。“以產促城”背景下的產城關系樣貌表現為:城區內的產業園區;城市外圍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遠離城市的產業新城等。“營城促產”背景下產城關系的樣貌表現為:位于城鎮或街區中的町工廠;獨立于城市的公司鎮;城市中心的科技集聚區;產業新城等。“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既是優化全市域空間布局的過程,也是適應新產業、新技術、高品質生活和生產,打造一個個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特色區塊的過程。一個城市可以形成多個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特色區域,社區是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趨勢,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社區遍布身邊是未來的美好景象。
以“營城”為抓手持續推進紹興“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思路與舉措建議
第一,做好城市更新的大文章。立足“歷史文化名城”和“江南水鄉”雙重底色,以“保護優先、有機更新、產城人文融合”做好城市更新。一是根據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共同富裕示范市定位,科學編制“十五五”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打造多層次多組團的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現代化城市空間組織體系,明確不同區域的更新目標定位和任務,注重分區施策、分類推進。二是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參與的機制,探索利用專項債資金,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撬動作用,拓寬更新改造資金籌集渠道,激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城市更新;建立健全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專家、居民、企業等各方參與,凝聚各方智慧,推動因地制宜的紹興特色的城市更新。三是因地制宜建設多元主題各具特色的產城人文融合發展新型社區。把創新生態社區建設作為紹興城市更新和產城人文融合發展的重要抓手和載體,將傳統的工業園區塑造為“集工作、生活、學習、休閑于一體”的產業社區,挖掘科技人才對生活條件的偏好,配置完備的服務設施,并運用街、巷、廣場等元素構建多元化口袋公園,為科研人員提供充足的非正式交流天地,以便捷優美舒適的環境提升人才吸引力,吸納科技人才、國內外知名企業研發中心入駐,驅動科技型企業孵化,形成“產學研居娛”一體式創新生態區,以創新生態社區推進“產城人文”融合發展。
第二,完善城市服務體系,提升“最舒適城市”軟實力,支撐人口穩定增長和人才持續流入。紹興文化底蘊深厚,重視教育,居民性格溫和,這樣的人文環境有助于孩子成長,但老人隨兒女來紹興生活及養老目前還存在不足。為此建議,把建設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作為完善城市服務體系的重要抓手。根據紹興80歲以下生活自理老人占老齡人口絕對多數的狀況,大力推進社區嵌入式日間托老服務所建設,讓能生活自理的居家老人在家門口享受低成本、便捷的老年公共服務,具有較強的可實施性。一是在一定人口規模的居住小區或幾個居住小區的中間地帶新建日間托老服務所,或對過剩的存量幼兒園等進行改造,變為日間托老服務所或“老幼共托”所,主要服務對象為具備基本自理能力的健康或亞健康老人,提供日間托管、餐飲、文化娛樂等活動服務;二是以日間托老所為載體統籌推進就業,促進銀發經濟發展。
第三,推進零碳智慧園區建設,助力城市全面向內涵集約、綠色低碳的發展方式轉變。一是利用數字技術和低空經濟賦能城市安全體系建設,最大程度地增強對災害事件的承載能力、恢復能力與適應能力。二是聚焦強鏈補鏈延鏈領域,發揮好政府基金的“四兩撥千斤”的效能,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三是加快城投公司功能轉型,加大對戰略科學家和高水準研發團隊的引進培育力度,采取以“招研”為初始點的“城—人—科—產”模式,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第四,深化融杭聯甬接滬,提升城市發展勢能。一是深化推進交通互聯。比如,作為融杭聯甬的橋頭堡,紹興濱海新區與杭州錢塘新區、寧波前灣新區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但濱海新區內東西向閘前大道、展望大道等主干路向東連接的余姚段尚未納入建設規劃,向西連接的錢塘新區段尚未建設,制約著濱海新區與杭甬兩地的快速連通,建議加強協調,推動杭甬兩市相關主干路網規劃建設。二是積極推進產業園共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于“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精神,率先在紹興濱海新區和杭州灣上虞經開區與杭甬探索建設“園外園”,承接杭甬產業溢出及降低紹興制造業與杭甬生產性服務業融合成本,探索構建產業跨區域轉移利益補償機制,實現雙贏發展。三是與杭甬共建產業合作區,實現利益共享、成本共擔,激發合作動能。比如,在濱海新區、杭州錢塘新區或寧波前灣新區毗鄰地區,推動雙方各自劃出一定面積土地,共建產業合作園。共同制定規劃、共同出資建設、招商引資,商定園區GDP、稅收等分享比例,推動產業合作向縱深發展。
(楊宏翔系紹興市委黨校教授,張恬系紹興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員)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總 監 制丨王列軍車海剛
監 制丨陳 波 王 彧 楊玉洋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曹 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