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四時期提倡“人的文學”“平民文學”到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探討“大眾文藝”,再到當今“新大眾文藝”如火如荼的創作實踐和理論思辨,文藝大眾化是百余年來中國文藝發展的重要甚至主要思潮。歷史地看,文藝的發展變化尤其是大眾化過程,總是與媒介載體、科學技術的更新迭代相伴相生。因而,技術演進及其影響,理所應當地成為思考“新大眾文藝”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此基礎上,以更加歷史化的眼光、更為宏闊的視角觀照,或能發現“新大眾文藝”在技術倫理以外更為豐富的內涵。“新大眾文藝”不是一個簡單的普及或傳播命題,而是包含深刻的價值判斷、深遠的歷史向度、深厚的家國情懷。
與帝王將相、富商巨賈的秘辛或仙俠奇幻、神魔穿越的縹緲相比,“新大眾文藝”更加“下沉”、更接地氣,用一句流行的話講即更有生活的“實感”。這一特點首先表現為創作隊伍的多元化。曾經,文藝創作有一道高高的門檻,文藝作品多出自專業人士之手。而今,這道門檻正在逐漸模糊乃至消失,無數懷有熱情、樂于表達的普通人深度參與文藝創作。與之相應,“新大眾文藝”的題材內容相當豐富、活潑、親切。不論“田園博主”視頻影像中的山鄉氣韻,還是“外賣詩人”筆端文字中的市井溫情,那些蒸騰著濃烈生活氣息的鮮活表達撲面而來,抒發普通人的心聲。而直接推動上述一切快速發生發展的,正是新媒體技術尤其是移動互聯網的日益蓬勃。新媒體技術為廣大群眾參與創作、發表作品提供了便捷可及的渠道,新媒體的社交屬性、互動特征讓文藝的創作生產、傳播接受、欣賞批評趨于一體化,并強調沉浸式、參與感,催生了新的文藝形態、生態與格局。
筆者上述對“新大眾文藝”特點的概括相當粗線條,主要是考慮不少論者已經對相關現象做出十分細致的描摹。下一步需要追問的是,這些現象意味著什么?如何在價值維度上為“新大眾文藝”尋找到精確的坐標?妥善回答這兩個問題,對深入認識分析“新大眾文藝”有著重要意義。
不同的理論立場可能對“大眾”一詞產生不同的理解,在傳播學、文化研究等不同學科和領域中,相關的解讀層出不窮。我們堅持學習和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認為“大眾”并非簡單指多數,更不是“平庸的多數”,而是歷史的創造者、見證者,是歷史的“劇中人”和“劇作者”。黨的文藝方針、百余年來的文藝大眾化思潮,始終致力于剝離附著在大眾身上的層層遮蔽,揭示并還原其作為歷史主人翁的重要地位,賦予其登場、發聲以及被關注、被表現的文化權益,或者說文化權利,“新大眾文藝”與此一脈相承,并發揚光大。這一過程借助了媒介技術的力量,但并不以媒介技術本身為旨歸。
有人從魯迅的《傷逝》中讀出小油雞、小狗阿隨的價值并不比搞文學、搞翻譯更低,那是一種對日常生活的珍重、對日常價值的重估。“新大眾文藝”鼓勵廣大群眾把生活寫成詩、繪成畫、譜成歌,這樣的生活或許平常瑣碎、不乏絮叨,但其中真真切切地包含著他們的情感、愛恨、夢想以及沖突、掙扎。當大眾帶著他們的真摯與質樸,自信地站上文藝舞臺的中央,講述自己的故事、切磋彼此的創作,“新大眾文藝”便悄然實現某種歷史焦點的切換、某種話語權力的再分配,這是真正的以人民為中心。
一種新文藝現象的出現、一種新文藝范疇的提煉,通常會帶來文藝概念邊界和現有生態格局的調整。回望五四時期,新觀念、新主張的提出,推動曾被認為是“小道”的小說一躍成為重要的、居于主流的文學形式,深度參與彼時的文化生活、社會實踐,極大地刷新了中國文學史的關注視域、書寫方式和評判尺度,繁榮了中國文學創作。同理,“新大眾文藝”必然重新發掘及催生新的文藝樣式,有論者稱其為“多模態的文本內容和‘泛文藝化’的敘事方式”,頗有眼光。當網絡游戲、情景短劇以及更多一時難以用現有概念精確命名的文藝形式不斷涌現,越來越多帶有審美意蘊、情感內涵和價值追求的新生事物及其創造者,拿到了“文藝”“作者”的入場券,文藝也必將以新的姿態、方式擁抱大眾生活,成為某種“百姓日用而不知”。
由此一來,文藝作為一個整體性概念,其影響力、輻射面將獲得極大增強。可以說,“新大眾文藝”以看似帶有一定沖擊性、顛覆性的方式,夯實并放大了文藝的重要作用。如果說,百余年前的小說等文學樣式借助彼時作為“新媒體”而存在的報刊等形式,在一個風云激蕩的時代中參與構建“想象的共同體”,完成了文藝事業所應承擔的歷史使命;那么,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文藝尤其是“新大眾文藝”亦需挺膺擔當,傳遞溫暖、匯聚共識,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讓世界讀懂中國人的精神風貌和價值追求,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站在這一角度考量,“新大眾文藝”的重要意義和價值或可進一步顯露。
在字里行間表現人、尊重人、關心人,在奮斗路上陪伴人、溫暖人、鼓舞人,這是文藝事業的出發點、落腳點。在“新大眾文藝”的發展過程中,技術的運用更多是一種水到渠成、順勢而為。超越技術與“新大眾文藝”之間假定的、機械的、單向度的因果關系,超越傳統文藝形式與“新大眾文藝”簡單二分化的、對峙對抗的視角,超越面對新變化、新趨勢時的過度焦慮、傲慢及其背后可能包含著的精英本位意識,以更宏闊平和的眼光穿透文藝現象,不僅注意到發展變化,更注意到發展變化中的那些堅定不移、一以貫之,更利于深化對“新大眾文藝”的認識和理解,更利于切實推動“新大眾文藝”高質量發展。
2025年7月3日《中國文化報》
第7版刊發特別報道
《“新大眾文藝”:從技術描摹到價值確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