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智遠 | ID:Z201440
昨天有條融資新聞,不知道你有沒有刷到。
企業級 AI Agent 平臺 BetterYeah 又拿了一輪超億級投資,這次由阿里云領投,資金會用來打造更智能的企業“數字同事”。
看完這條消息,我第一反應是:這可能是 Agent 賽道上最值得關注的一筆。因為更像阿里云在做一次戰略補位,想重新定義企業用 AI 提升效率的方式。
01
我們知道,阿里在大模型和開發者工具上的布局很早,像通義千問、通義靈碼、釘釘AI助手這些產品,都是AI+的代表。
但問題是,這些產品雖然能力強,卻覆蓋不了所有企業的需求。還有很多企業,并不在阿里生態里。
我了解的大多數公司,他們都有很多各類企業系統,像ERP、CRM、OA這些,業務流程早就嵌進去了。
現在大家都在講 AI 轉型,他們也想試試??上到y本身沒有 AI 能力,怎么加?有些企業試過自己做,結果發現沒那么簡單。
不是找個大模型接進去就行的,要微調模型、定制場景、建知識庫,把幾千份合同、上萬條客戶記錄整理成 AI 能理解的數據結構。這不僅技術門檻高,還需要人、需要時間、也需要經驗。
很多公司試了一圈下來,效果不好,或者根本跑不起來,總不能把這些系統全推倒重來;這時,就要一個AI平臺,深入到業務流、工作流,讓 AI 真正落地干活。
從 SaaS 的角度看,BetterYeah 做的就是這件事。
它不只是給企業加個 AI 插件,而是從企業業務場景的AI化為起點,結合知識庫、數據庫,連接 CRM、ERP、OA 這些常用系統,構建出能執行任務的智能體。
比如,銷售 Agent 可以自動跟進客戶,客服 Agent 能處理常見問題,貨品 Agent 還能聯動供應鏈安排補貨……
所以,它解決了傳統 SaaS 工具「有數據、無智能」的問題,也讓渴望擁抱AI企業,第一次真正擁有“AI Workforce”。
如果從阿里的角度看,這件事的意義更清楚了。
阿里需要一個能把 AI 落到真實業務場景里的解決方案,BetterYeah價值在于它做的不僅是簡單地“AI + 工具”,而是“AI + 企業”。它把AI作為底層邏輯出發點,把 AI 當作一種新的生產力來看待。
這次融資釋放的信號也很明顯,AI 已經從“能不能用”的階段,進入了“怎么用”的階段。
而阿里再次選擇的投資對象,也有一定的“阿里基因”。
BetterYeah 的創始人兼 CEO 張毅(花名:陶鈞),是釘釘創始團隊成員,曾任釘釘副總裁;聯合創始人 COO 黃雯(花名:木源)、CTO 黃種堃(花名:空子)也都來自釘釘的核心團隊。
這支隊伍全是老兵,不僅懂技術,更懂企業服務、懂 SaaS、也懂如何把復雜的產品做到用戶心里去。
所以我說,這筆投資更像是一個信號:阿里云想快速補全它在企業級 AI 領域最缺的那一塊拼圖,而 BetterYeah,剛好在該賽道All-in了足夠的時間。
02
看到這兒,你也許會問:Agent 平臺不是挺多?為什么BetterYeah能被阿里看中?它到底有什么不同?
智遠認為,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定位和擅長的場景。
字節的Coze主打標準化 Bot 開發,它的使用門檻低、上手快,能滿足輕量化的智能交互需求。
對 C 端用戶或小型項目來說是非常友好的選擇,且與字節生態工具有天然適配性,對于依賴該生態的用戶而言集成成本更低。
從產品定位的底層差異來看,coze的設計邏輯更側重「快速搭建單一場景Bot」,在應對企業級核心訴求時存在天然差異。
企業級對平臺的系統擴展深度、多角色協同、系統穩定性、開發流程規范化方面,則要求更高。
再來看BetterYeah,定位在專注企業級場景,既可以作為專業技術團隊的開發平臺,也直接提供開箱即用的行業模板和插件。
尤其在跨系統集成、復雜流程編排與企業級安全合規體系的深度融合上,更能匹配規?;M織對智能 Agent 平臺的核心訴求。
舉個例子:
如果你是銷售經理,只需要選一個銷售 Agent 模板,打通 CRM 系統,就能生成一個能自動跟進客戶、生成報價單的數字員工。
這種「模板化+業務嵌入」的模式,正好解決了傳統 SaaS 工具“有數據、無智能”的痛點。
還有一點,BetterYeah 有自己的 NeuroFlow 框架 和 Multi-Agent 協同引擎,為企業提供完整的 AI Infra 基礎設施。
我查了一下這幾個關鍵詞的意思,說白了就是:
它能實現多角色協作和跨系統任務流;可以解析合同、發票、視頻等非結構化數據,生成結構化知識庫。
通過動態調優降低大規模調用成本;同時確保數據加密、訪問控制、運行監控等環節萬無一失。
更直接點說:它已經把「廚房」建好,廚師配齊,菜譜備全,你只要點火開灶就行;所以,這些能力剛好和 Coze、Dify 形成差異化路線。
一個很典型的案例是百麗集團。
他們通過 BetterYeah 的Agent平臺,陸續實現了800+業務子節點的AI應用上線,包括,覆蓋貨品業務流250+子節點的「貨品AI助理」,覆蓋終端門店5類角色350+業務子節點的「店鋪AI助理」等。
這充分說明,BetterYeah 在真實業務中跑出了效率。
所以,BetterYeah 在做的,不僅是「AI + 工具」,而是「AI + 企業」;它不僅提供一整套企業級能力,還真正理解企業業務流程,把 AI 當作一種新的生產力來構建。
03
智遠觀察認為,企業對 AI需求很大,目前存在問題也很明顯。
一方面,容易落地的 AI 場景很有限,大部分還沒打開。
我們現在看到比較多的 AI 應用,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一個是客服端,AI 客服機器人;另一個是研發端,代碼生成工具。
這些場景之所以能先跑出來,因為它們相對標準化、邊界清晰、數據好獲取、反饋周期短。
但除此之外呢?銷售怎么做決策?供應鏈怎么優化?一線員工如何提升效率?這些問題也都存在,很多企業都在嘗試,但真正能跑通的并不多。
另一方面,很多人還在追求那種「全能型AI助手」。這是不對的,因為企業的業務流程本質上是一套高度分工、講究專業性的系統。
你不能指望一個「萬金油」式 Agent,在每個崗位上都帶來實質幫助,真正能推動業務的,是深入垂直場景、貼近具體崗位、解決實際問題的小而精Agent。
舉個例子就明白了。
假設你在一家汽車公司,想給維修師傅打造一個 AI 智能體來輔助工作;那最好的做法是從哪里開始?
一種方式,讓 IT 團隊去整理公司內部的歷史資料、維修記錄、老員工的經驗,然后,訓練出一個專門服務于維修崗位的知識模型。
另一種更直接的方式是從維修部門入手,構建一個“維修助手”級別的 Agent,把維修手冊、常見故障處理方法、老技師的經驗都整合進去。
這個「維修助手」上線之后,不僅能幫助新手快速上手,還能統一操作標準、降低錯誤率。每一次新的維修會讓Agent不斷進化、更新能力。
這才是 AI Agent 在企業中真正生長的方式:從一個個具體崗位出發,逐步連接成網,最終形成“數字員工體系”。
前幾天,我看到 IBM 的 CEO Arvind Krishna 提出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企業在部署 B2B AI時,要從四個層次來看:
基礎設施:底層的計算資源、云服務;集成能力:能不能把 AI 和現有系統打通,比如 ERP、CRM、OA;
數據質量:有沒有結構化的、可用的數據來支撐 AI 決策;智能體應用:也就是我們說的 Agent,才是最終面向用戶的那一層。
如果你前面三步沒做好,直接談智能體,很難,這也解釋了為什么有些企業試過 AI 工具后覺得「沒啥用」;不是 AI 不行,是他們跳過前面的準備階段,直接想要「結果」。
ERP 系統里的數據相對規范、完整,圍繞 ERP 構建的 Agent 更容易落地;如果 OA 或者 HR 系統的數據不夠干凈,這時,做出來 Agent 就容易“亂說話”。
因此,真正智能體建設,必須從業務流程梳理做起、從數據開始、從崗位需求出發做起
現在企業越來越務實,大家不再滿足于“畫大餅”式的 AI 解決方案,也不只想要一個簡單的 AI 工具;他們想知道的:Agent 到底能不能幫我完成一項任務?能不能讓我團隊的效率提升 30%?
這時,我們就不能再靠「通用模型 + 想象力」來做產品了。 而要回到最根本的問題:Agent 為誰設計?它要解決什么問題?知識從哪來?執行路徑是什么?
BetterYeah 在這條路上已經走過幾年;它不追求「大而全」,而是從一個個具體的崗位、流程、場景出發,訓練出能真正上崗的數字員工。
智遠認為,或許這才是企業級 AI Agent 正確的打開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