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臺上,“博士學姐”“金融大V”“醫美專家”屢見不鮮……近日媒體調查揭露,不少所謂“專家”實為“李鬼扮李逵”,尤其是醫療、金融、農業等領域,已成為偽專家的重災區。
比如有的打著“健康科普”幌子的“網紅醫生”,根本沒有專業背景,他們兜售“視力恢復訓練”等偽科學內容,已被醫學界辟謠,卻仍以此誤導公眾;某些“金融大V”精心打造“投資天才”等虛假人設,推銷課程、誘導投資,甚至直接實施詐騙;還有一些農業“專家”推薦所謂“防蟲神器”“增產神藥”,利用專業術語包裝無效產品,導致農戶蒙受經濟損失……種種亂象表明,偽專家的影響已不僅是信息污染,甚至產生了實質性的社會危害。
偽專家的生存邏輯,本質上是流量時代的“人設經濟學”——一個閃亮頭銜勝過長篇干貨,幾句驚悚標題能換海量點擊。這背后已形成一條灰色產業鏈,“虛假人設”正成為收割流量的“新鐮刀”。
目前,中央網信辦已將整治“偽專業”信息納入2025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相信會有更多的違規賬號被下架、封禁。
但治理絕非一日之功,我們不禁要問:是誰給偽專家開了放行的“綠燈”?只有從源頭上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打掉偽專家的生存空間。(文案:王志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