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25733b5241f15942f69d1632e134c2b8###
極目新聞記者 龐正
通訊員 李穎 孟夢 秦雙
H5設計制作 汪洋 王軼坤
大江流日夜,往來成古今。
湖北河湖密布,也是長江干流、徑流里程最長的省份。歷史上,湖北多次遭遇洪水,也曾歷次戰勝洪水,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孕育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韌不拔、敢于勝利”的抗洪精神。
而水情教育基地中的抗洪紀念碑、紀念館、水利工程和設施,正是一次次抗洪勝利的歷史見證,更是抗洪精神傳承與弘揚的重要載體。
眼下,湖北省水利廳正指導全省21處水情教育基地密集接待市民參觀,讓市民在歷史豐碑中看見抗洪精神。
武漢防汛紀念碑
武漢江灘就是一座抗洪豐碑
近日,在武漢江灘防汛紀念碑下,前來參觀的市民群眾數以千計。
巍然矗立于武漢江灘的防汛紀念碑,高37米,上面鐫刻著毛主席的37字題詞:“慶賀武漢人民戰勝了一九五四年的洪水,還要準備戰勝今后可能發生的同樣嚴重的洪水”。
在紀念碑下的武漢防汛陳列展,泛黃的史料、珍貴的實物與生動的影像,將武漢驚心動魄的抗洪歷史娓娓道來。
1931年8月19日,長江漢口站水位達28.28米,由于當時堤防單薄低矮,這場特大洪水讓武漢三鎮淪為一片澤國。
1954年,長江流域發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長江漢口站水位達到歷史最高水位29.73米。在黨中央的直接關懷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援下,經過整整100個日夜的艱苦奮戰,武漢人民取得戰勝特大洪水的偉大勝利。汛后,從1955年開始,一支數萬人的筑堤大軍,在武漢百里長堤上展開了修堤大會戰。
1998年,長江漢口站水位達29.43米。那個夏天,38萬防汛大軍堅守在800公里的大堤上,9萬余人搶險隊伍集結在龍王廟等11處重點險段,軍民同心,艱苦奮斗80余天,先后戰勝長江八次洪峰和漢江歷史上特大洪峰,奪取了抗洪搶險斗爭的全面勝利,鑄就了偉大的抗洪精神。
1998年武漢抗洪一線的生死牌
為根治長江水患,從1999年到2002年底,經過4年艱苦奮戰,武漢397公里長江、江漢干堤整險加固工程圓滿完成。
進入新世紀,武漢防洪體系進一步完善,排澇能力大幅提升,武漢江灘也成為人水和諧、防洪工程與景觀工程完美結合的典范。
2022年1月,湖北省水利廳發布第五批省級水情教育基地名單,武漢江灘名列其中。在這里,游客可以參觀武漢防汛紀念碑、武漢防汛陳列展、橫渡長江博物館、大禹神話園等,還有國家級水情教育基地武漢節水科技館也位于此。
如今,市民徜徉武漢江灘,接受水情教育,感悟抗洪精神,而武漢江灘就是一座抗洪歷史的豐碑。
水利工程和水利人的使命擔當
連日來,湖北漳河工程水情教育基地也迎來了不少游客參觀。
黨員干部在漳河工程水情教育基地前重溫入黨誓詞
漳河水利工程是歷時8年建成的跨流域引水的大(I)型水利骨干工程,漳河水庫是湖北省管最大水庫,漳河灌區是全省最大灌區。
1996年,漳河水庫按照省防指命令,累計閉閘錯峰9次,開閘泄洪3次;1998年,漳河水庫接國家防辦和省防指命令,多次攔蓄入庫洪水,與長江錯峰;建庫以來,漳河水庫安全攔截1000立方米每秒以上流量的洪峰超過50次。
2022年,漳河工程水情教育基地同樣入列第五批省級水情教育基地。市民在這里參觀,可以全面了解漳河工程從建設過程的感人故事到現在積極發揮經濟社會效益的責任擔當。
雖然近20多年來,漳河流域沒有發生過重大洪澇災害,但漳河工程管理局全體員工絲毫不敢懈怠。更有一支隊伍,24小時備勤,隨時準備沖往防汛一線,這便是漳河抗旱排澇服務隊。
這支起源于1978年的隊伍,現有37人,1998年夏天他們在江西九江,2021年在河南新鄉,2024年在湖南團洲垸……
漳河抗旱排澇服務隊隊長李翔告訴記者,猶記得在抗洪搶險的日子里,他們日夜不休,誰累得撐不住了就在帳篷里打個盹,白天被曬脫一層皮,晚上蚊蟲肆虐,但他們只想著盡快完成搶險任務,讓當地市民群眾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在街上過早會有當地的市民來搶著買單,居民家里停電了,還想辦法給他們下一碗面條端來,聽說他們是湖北來的,又煮了米飯、炒了菜。
抗洪精神是什么?李翔的回答擲地有聲:“只要一聲令下,我們立刻出發!不講條件,不計得失,為民解難。”
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抗洪精神的種子
6月13日晚,湖北省軍區舉行“當那一天來臨”音樂主題黨課,江珊受邀現場講述她的故事。
1998年,她在滾滾洪水中抱樹9個小時,人民子弟兵在激流中多次嘗試,終于將她救起。7歲的湖北嘉魚女孩小江珊,也因“抱樹女孩”的堅韌形象,成為九八抗洪中最令人難忘的記憶之一。
27年后,長大的江珊已經成為武漢鐵路公安局襄陽公安處應城車站派出所民警。曾經的被守護者,如今成為守護者,偉大的抗洪精神,始終激勵著她前行,在她的成長中薪火相傳。
而在她的家鄉嘉魚縣,市民正絡繹不絕地前往參觀簰洲灣98抗洪紀念館。
市民參觀簰洲灣98抗洪紀念館
在這座船型鋼結構的場館內,第一展廳最顯眼處,是一艘沖鋒舟。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某舟橋旅用于1998年抗洪搶險的沖鋒舟,當時簰洲灣潰口后,垸內垸外一片汪洋,人們躲在屋頂或抱在樹上等候救援,一看到沖鋒舟就仿佛看到生命的希望,沖鋒舟也被稱作是“生命之舟”。
更多的實物、圖片、影像,從不同角度再現了嘉魚1998年抗洪那段難以忘卻的歷史。
“20多年前的事情,好像還在眼前。”6月26日上午,嘉魚縣藍天幼兒園教師張嬌梅說。當日上午,她和同事們帶領29名幼兒園小朋友參觀紀念館。孩子們或許還不太懂得抗洪精神的要義,但參觀結束后,6歲的游梓菁說:“解放軍叔叔辛苦了!”另一位6歲的小朋友劉愷迪用稚嫩的語調真誠地祝福:“祝愿他們都健康幸福!”
湖北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省水情教育基地歡迎廣大青少年前來參觀,就是要把抗洪精神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心中,希望他們加以傳承。
全省水情教育基地歡迎市民參觀
武漢江灘、漳河工程、簰洲灣98抗洪紀念館,都是湖北省水情教育基地的代表。
據了解,自2015年以來,湖北省水利廳已先后開展六批省級水情教育基地遴選工作,創建授牌21家省級水情教育基地。其中長渠(白起渠)、武漢節水科技館、大同水庫、荊江防洪工程、襄陽引丹渠5家基地獲批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這些水情教育基地多年來持續開展形式豐富的活動向市民開展水情教育:漳河水情教育基地通過現場教學、走進校園、志愿者進社區等方式,向中小學生、市民群眾科普節水、護水、防洪等知識;簰洲灣98抗洪紀念館請回抗洪老兵進小學校園,講述1998年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荊江分洪工程在分洪70周年時,舉辦為期兩個多月的“國家記憶·決勝荊江”圖片展,大力宣揚抗洪精神……
暑假即將來臨,為了吸引更多青少年走進水情教育基地,學習水資源水文化知識,了解治水節水智慧,弘揚抗洪精神,湖北省水利廳聯合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制作發布“湖北水情教育基地分布圖”,歡迎市民前往參觀。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湖北水情教育基地分布圖”。
(來源:極目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