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山南市桑日縣一棟藏式小樓里,陽光透過彩繪窗欞,斑駁地灑在客廳那面特殊的照片墻上。年近花甲的陳燕勇輕撫著泛黃的照片,指尖劃過時光的痕跡,向記者講述這個漢藏家庭跨越千山萬水的溫暖故事。
走進陳燕勇家的客廳,一張張舊照片如同琥珀,小心翼翼地封存著某個氤氳溫情的瞬間。左側是幾張泛黃的老照片,記錄著1996年初到西藏時青澀的容顏;右側則是兩個女兒身著藏族盛裝的結婚照,絢麗的色彩映照著當下的幸福。中間位置,一張全家福里,陳燕勇和妻子卓瑪的笑容,將二十余載的光陰溫柔串聯。
圖為卓瑪(左)與陳燕勇(右)。 謝牧 攝
故事始于1996年,35歲的陳燕勇離開家鄉四川簡陽,踏上了進藏之路。高原的強烈紫外線和稀薄空氣讓初來乍到的他吃盡了苦頭,但不久后也迎來了“甜蜜”的愛情。經朋友介紹,陳燕勇結識了卓瑪。彼時的卓瑪正在經歷人生中最艱難的時刻——丈夫早逝,留下她和兩個年幼的女兒。
為了生活,她來到工地為工人做飯,日子過得緊巴又沉重。陳燕勇從小在四川平原長大,從未想過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高原,會與這樣一個女子和兩個孩子產生牽絆。之后的日子里,他開始常常留意卓瑪的身影,他發現,這個外表柔弱的女人,在生活的壓力面前卻有著驚人的堅韌。他沒有急著表達,而是慢慢地走近她和她的兩個女兒。后來回憶起這段時光時,陳燕勇操著一口濃重的四川口音笑著說:“我當時和卓瑪說,我們一起努力,哪怕撿垃圾也好,我一定要把兩個娃娃供起上大學,有我在,不要怕。”
陳燕勇和卓瑪的愛情從來不是一見鐘情的轟轟烈烈,而是在慢慢了解中逐漸生根發芽。最終在2007年,兩個來自不同文化、語言甚至命運軌跡的人,正式結為夫妻。那時藏漢通婚罕見,生活習慣的差異讓雙方家庭憂心忡忡,陳燕勇回憶道,“當時家里人投了反對票,但他們不曉得其實我自己心里有數,我也想得簡單,一起到老就可以了。”
婚后,陳燕勇和卓瑪在山南租下了一間簡陋的小屋,屋里只有簡單的家具。為了供兩個孩子讀書,夫妻倆白天在工地上干活,晚上便背著編織袋沿街撿拾廢品。高原的紫外線強烈,把陳燕勇的皮膚曬得黝黑干裂,但他從未抱怨,只一心想著讓孩子們有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對兩個女兒說,你們只管努力讀書,好好考大學。”陳燕勇說,“兩個娃娃也確實爭氣,都考上了大學。”如今,大女兒赤列群宗在山南市錯那縣委統戰部工作,小女兒央宗在日喀則市仲巴縣當老師,每每提到她們時,陳燕勇臉上總是藏不住驕傲與滿足,那是一位父親最真切的幸福。
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們的家從最初的出租屋,變成如今帶院子的藏式二層小樓,藏式家具、家用電器一應俱全。陳燕勇笑著對記者說:“這電視還是大女兒買的。”如今兩人都已年過半百,背影不再挺拔,但生活的勁頭絲毫未減。“我現在還在南北山綠化工程上做點事,女兒和女婿都讓我不要再出去上班了,但我閑不下來,做點事情對身體好。”陳燕勇說道。
圖為陳燕勇、卓瑪家的客廳。 謝牧 攝
陳燕勇坐在陽光房里,向記者慢慢講述往事,仿佛那些風吹日曬、撿廢品的日子就在昨天。屋內綠植郁郁蔥蔥,光影灑落,照在他布滿老繭的手背上,不遠處,卓瑪正彎腰逗著咿呀學語的小孫子。“房子越蓋越大,孩子們回家的次數卻越來越少。”陳燕勇望著院子,語氣里透著一絲惦念,“大女兒離得近,但工作忙,小女兒雖然遠了點,好在也快放暑假了。”
圖為卓瑪養在院子里的綠植。 謝牧 攝
小院里的繡球花一年年開了又謝,葡萄藤上的葉子落了又綠。四季更替中,這個漢藏家庭把平凡的日子過得有聲有色。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只有風雨同擔、相互扶持的點滴日常。二十多年來,陳燕勇與卓瑪在高原上攜手走過春夏秋冬,把彼此的文化與生活方式融進一粥一飯、一言一行之中。他們所詮釋的民族團結,不在言語中,而在一家人樸素而真實的生活里。(完)作者 謝牧 尼瑪卓嘎
(來源:中國新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