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英國那艘7萬噸的"威爾士親王"號航母悄悄躺在新加坡港,這可是19個月來頭一回大規模出海。
誰知道呢,這艘之前嚷嚷著"有可能過航臺灣海峽"的大家伙,到了南海門口竟然掉頭就跑,連馬尼拉的影子都沒見著。
英軍咋就慫了?背后到底發生了啥?
門口認慫"震驚盟友
英軍這回真是丟臉丟到姥姥家了。這艘重達7萬噸的巨無霸,本來是要在亞太地區耀武揚威的,結果呢?到了南海門口愣是不敢進去。
明明已經游到了新加坡,距離南海就一步之遙。按理說,既然大老遠跑來了,怎么著也得在南海轉一圈,給菲律賓這些盟友打打氣撐撐腰才對。特別是最近中菲在黃巖島附近又鬧了點動靜,正是英國展示"盟友情誼"的好機會。
可這支航母編隊倒好,在新加坡吃飽喝足之后,屁股一拍就直奔澳大利亞了。連個招呼都不打,菲律賓那邊眼巴巴等著英國大哥來撐腰,結果等來的是人家的背影。
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就在威爾士親王號訪問新加坡的時候,咱們的山東艦剛好結束太平洋訓練回到南海。這時間點也太巧了吧?英國人一看這架勢,立馬掉頭就跑,生怕和中國航母"撞個正著"。
英國官方給出的解釋更是讓人忍俊不禁。他們說臨時改道是為了"不刺激中國"。聽聽,這話說得多么"體貼入微"啊!從原來的"威懾中國"到現在的"不刺激中國",這變化也太快了。
連英國自己的媒體都看不下去了。《泰晤士報》和《每日郵報》毫不客氣地用"皇家海軍難堪"、"帝國恥辱時刻"這樣的標題來形容這次行動。
英國網民更是在社交媒體上瘋狂吐槽:"皇家海軍又愛玩又菜,沒那個本事就不要去別人家門口搞事。"
這樣的反應也不難理解。畢竟英國人心里還是有那么點"日不落帝國"的自豪感的,看到自家海軍這么慫,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實力懸殊暴露軟肋
別看威爾士親王號7萬噸比山東艦6萬噸大一圈,真要較量起來,誰厲害還真不一定。就像籃球比賽一樣,主場作戰和客場挑戰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先說裝備,威爾士親王號上那十幾架F-35B確實是第五代戰機,但這玩意兒老是出毛病。就在這次部署之前,還有一架F-35B在印度出了故障,搞得整個編隊都被拖累了。你說這咋跟人家硬碰硬?
再看看山東艦這邊,雖然殲-15還不是第五代戰機,但人家有殲-15D電子戰飛機這個"信息戰場的隱形殺手",專門搞你的通訊和雷達。
更要命的是,山東艦在南海可不是孤軍作戰,陸基的殲-20隨時能過來支援,空警-500預警機也能提供遠程監控。
地理優勢更是沒法比。南沙和西沙群島的那些島礁基地就像一個個前哨站,為中國海軍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威爾士親王號呢?千里迢迢跑過來,補給要靠運輸艦,維修要回新加坡,這叫啥?這叫"強龍難壓地頭蛇"。
還有個更現實的問題,威爾士親王號帶的這支艦隊說是"聯合編隊",實際上就是個"拼湊貨"。西班牙的、挪威的、加拿大的、新西蘭的,各國艦船湊在一起,指揮協調能不亂套嗎?人家山東艦編隊可是一個體系出來的,配合默契程度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
英國軍方內部其實也清楚這個道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英軍消息人士私下承認,"我們的戰備水平確實不如以前了"。
19個月前威爾士親王號還因為技術故障趴窩了一段時間,這次好不容易修好了出來露臉,結果又遇到這樣的尷尬局面。說白了,英國現在的海軍實力支撐不起它的政治野心了。
帝國黃昏"的現實選擇
想當年2021年,"伊麗莎白女王"號首次橫渡印太地區的時候多威風啊!從日本到越南,從印度到新加坡,走到哪兒都是紅地毯接待。那時候英國人還真以為自己又能重現"日不落帝國的榮光"了。
現在呢?短短三年時間,畫風就徹底變了。威爾士親王號這次出來,雖然同樣掛著"全球部署"的旗號,但行動軌跡卻小心翼翼,生怕踏錯半步。這種變化背后反映的是什么?是英國對自身實力的重新認知。
從戰略層面看,英國這次的"戰略收縮"其實挺理智的。承認現實總比硬撞南墻強。當你的軍事實力無法支撐政治野心的時候,適時退讓比硬著頭皮上要明智得多。
英國政府內部對此次行動的評估也很現實。一位接近英國國防部的人士透露,"我們必須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英國想要在印太地區保持影響力,但又不想因此得罪中國,畢竟中英經貿關系對英國來說太重要了。
這種心態變化在英國政治精英中越來越明顯。從前那種"英國可以在全球任何地方投送力量"的自信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選擇性參與"的務實態度。
更深層次的考慮是,英國現在的主要精力還得放在歐洲。俄烏沖突還沒結束,北約東翼還需要英國的兵力。在這種情況下,真沒必要在亞太地區節外生枝。
有意思的是,英國這次的"認慫"行為在歐洲內部引起了不小的討論。法國人暗自竊喜,覺得這證明了英國"脫歐后實力確實下降了"。德國人則比較理解,認為這是"務實外交的體現"。
英國的盟友們看在眼里,心理活動也挺復雜。澳大利亞人有點失望,本來指望英國能在南海問題上更強硬一些。日本人倒是比較淡定,畢竟他們早就看出來了,英國現在就是口號喊得響,實際行動跟不上。
西方聯盟的"多米諾效應"
英國這一退縮,給整個西方陣營上了生動一課。你說要是法國、德國也開始學英國這套"戰略收縮",那整個西方在亞太的存在感豈不是要大打折扣?
實際上,這種趨勢已經開始顯現了。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最近幾次在印太地區的行動也越來越謹慎,基本上就是走走過場,不敢搞什么大動作。德國雖然也派了護衛艦過來,但人家明確表態"只是例行訪問,沒有其他目的"。
這種變化對咱們普通老百姓來說,其實是個好消息。大國之間理性克制總比盲目叫板要強得多。地區局勢穩定了,大家都能安心發展經濟,何樂而不為?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西方聯盟在亞太地區的分化確實在加速。美國一個人唱獨角戲的情況越來越明顯,歐洲盟友們明顯不太愿意在這里跟著美國沖鋒陷陣。
這背后的邏輯很簡單:利益計算。對歐洲國家來說,亞太地區雖然重要,但畢竟距離太遠,真正的核心利益還是在歐洲和地中海。為了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而損害自己與中國的經貿關系,這筆賬怎么算都不劃算。
英國這次的表現實際上給其他歐洲國家做了個示范:可以在口頭上支持美國的亞太戰略,但在具體行動上保持靈活。這種"口是心非"的做法雖然看起來有點虛偽,但從現實政治角度來看卻很實用。
更有意思的是,英國的"認慫"行為居然得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支持。不少歐洲智庫專家認為這是"成熟外交的體現",說明英國政府能夠理性評估自身實力,避免不必要的沖突。
這種觀點的轉變很能說明問題。從炫耀武力到風險規避,從單邊行動到多邊協調,這些變化都指向一個方向:多極化的世界真的來了。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任何想要阻擋這個趨勢的努力都注定要失敗。英國人聰明就聰明在這里,知道什么時候該進,什么時候該退。
結語
英國航母這次"門口掉頭",表面看是軍事上的小心謹慎,實際上是戰略現實主義的大獲全勝。
當你的拳頭硬不過人家的時候,認個慫總比硬撞南墻強。這沒準兒就是西方從單極霸權走向多極平衡的轉折點。
對英國來說,雖然丟了面子,但保住了里子。對整個地區來說,大國理性克制比盲目叫板有價值多了。
你覺得其他西方盟友會學英國這套"戰略收縮"嗎?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