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德國人嚴謹,而這一次,他們又把嚴謹用在了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這次的主角是德國科隆市的小區游樂場。不是維修,也不是翻新,而是——改名字。根據最新規劃,市政府打算將城市內所有標為“游樂場”(Spielplatz)的區域,更名為“游戲與活動空間”(Spiel- und Aktionsfl?che)。
▲圖源:dpa/Henning Kaiser
市政當局的解釋是:“游樂場”這個詞指向性太強,老舊的場地標識也已經不符合城市戰略。考慮到使用者的年齡、文化背景以及身體狀況,他們認為應該給市內700多處兒童游樂區域取一個更加“包容”的“新名字”。
然而,名字只是名字。《每日明鏡》指出,這個新名字除了聽起來更長一些,幾乎沒有實質意義。但就是這樣一件“聽起來沒意義”的事,科隆的青少年事務管理部門卻為此花費了一年的時間。
▲圖源:Rolf Vennenbernd/dpa
為了這個新名字,他們還設計了一塊“面向所有人”的信息標識,圖案里有小人揮舞旗幟、玩滑板、踢足球或拿鏟子。為了體現“多樣性”,設計特意避免表現任何人的年齡、膚色、性別、國籍或身體特征,為的是強化所謂“包容性”。
可現實的問題,遠比“名字”要緊得多。北威州議員奧特(Jochen Ott)表示:“許多科隆的游樂場已經破敗不堪,無人維護、設施殘缺、遮陽設備缺失,地面也只鋪著硬邦邦的水泥。”他憤怒地表示,與其用一年時間“改名字”,不如把精力放在維護和改造上。
大量市民也對市政的“無效勞動”表示不解,質疑這種“把語言當治理”的行政思路。最終,在不斷累積的輿論壓力下,科隆市長終于發聲,宣布“暫緩更名計劃”,并在公開場合對該決定提出質疑。
▲圖源:Oliver Berg / picture alliance / dpa
為民生服務,打造更包容的公共社區原本是好事,但如果連最基本的場地安全和設施維護都無法保障,所謂“包容”的新名詞,也只是自我感動的修辭游戲。
不然,無論它叫“游樂場”還是“游戲與活動空間”,孩子們依舊只能對著生銹的滑梯發呆,而大人們,則繼續在那塊標牌上“用心良苦”。
(歐洲時報德國版小婺生綜合報道,轉載請注明公眾號GermanReport )
【德易知(GermanReport)】(原名“道德經”)秉持“以報道德國經典,成報道德國經典”這一宗旨,立足德國,輻射全歐,服務華人,是德國有關新聞資訊的主要微信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