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走進潁上縣萬福智慧農貿市場,目光所及,行人通道寬敞潔凈,攤位上各類菜品碼放得整整齊齊,排水溝槽、消防設施配備到位。角角落落鮮有雜物堆積,即便是容易濕漉漉的水產區,地面也保持干爽。
記者注意到,市民在該農貿市場買菜,可以通過掃描小票上的二維碼,查詢菜品溯源與檢測信息。“菜市場里還配備了專業檢測室,可以對出售的蔬菜瓜果和肉類進行檢測,讓市民買得放心?!睗}上縣市場監管局舉報中心負責人何標告訴記者。
農貿市場的煥然一新,正是潁上縣文明創建的生動映照。潁上縣以利民惠民為導向,把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當作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民生工程”、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幸福工程”、重塑城市精神氣質的“德潤工程”,城市面貌與氣質實現了由內而外的深刻蝶變。
潁上縣堅持高位推動,建立城市文明建設長效管理機制,全縣27名縣級領導、84家縣直單位負責人下沉到鄉鎮、社區一線包保聯系,細化壓實責任,定期調度問效,把工作做到一線,將問題解決在一線。
除了領導干部下沉到關鍵路段、片區外,潁上縣還把創城指標納入網格責任,建立社區社會綜合治理聯動機制,引導社會組織參與基層治理。潁上縣將全縣劃分為1.6萬余個社區網格,采取網格化管理,引導2.2萬名網格員、4330名“村嫂”參與基層治理,把居民反映的問題、難點和訴求進行匯總分解,服務到家。
“據不完全統計,潁上縣社區網格員攻堅破解‘老大難’問題780多個,形成‘潁上村嫂’‘楊傳武調解室’等特色品牌。”潁上縣委宣傳部部務會成員馬軍告訴記者。
為解決城區停車難題,潁上縣結合暖民心行動和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閑置的邊角地、暫未出讓儲備地塊等資源,因地制宜建設了便民停車場。
管仲老街地處新老城區接合部,周邊環繞著成熟商圈、慎城二小、銀行網點等場所,日常通勤、接送學生、商業活動等停車需求疊加,再加上節假日蜂擁而至的游客,“一位難求”成為常態,影響了市民出行與游客體驗。
“我們利用潁上自來水公司原辦公、生產廠區拆遷后的空地,建成了管仲老街第一停車場。”潁上縣城管執法局市政管理處負責人高立和說,停車場設置了417個機動車泊位、4個大客車泊位、4個無障礙泊位、50個充電樁和200多個非機動車位,有效緩解了周邊的停車難題。
近年來,該縣累計投入6.2億元資金,新增近2萬個公共停車泊位,新建或改建了153座公廁,完善163個物業小區的充電設施和車棚,提升和改造103個老舊小區及106條背街小巷,打通12處交通瓶頸,建設9處口袋公園,并標準化運營3個便民菜市場,群眾的生活品質和幸福感得到顯著提升。
■ 本報記者 安耀武 李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