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安徽省文物局指導,安徽省博物館協會主辦的全省博物館“百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正式啟動。據介紹,此次綜合考慮藏品的歷史價值、地域特色以及文化藝術等多方面因素,將推出100件套安徽博物館“百大鎮館之寶”。
前期,經單位甄選、專家審選,省博物館協會從全省博物館等國有文物收藏單位收藏的百余萬件套藏品中,遴選出150件套藏品作為“百大鎮館之寶”候選名單。其中,阜陽11件珍貴文物成功入選!充分體現了阜陽作為歷史文化重鎮的深厚底蘊。
壹
戰國“大梁七年”銘銅戈
1965年出土于臨泉縣,是戰國時期魏國的軍用兵器,戈上鑄有“大梁七年”銘文,記錄了魏國在“大梁”都城遷都后第七年的鑄造信息。它不僅工藝嚴謹、銘文清晰,更佐證了當時魏國勢力深入阜陽一帶的歷史事實,是研究戰國軍事格局與地方治理的重要實物。
貳
戰國“郢大府”銘銅量
1976年發現于鳳臺縣,這件圓筒形銅量為楚國“郢大府”頒發的標準量器,是古代國家用來統一計量的重要工具。器物底部刻有“平”字,代表標準精度。測得容量約1110毫升,換算為楚國“五升”制度的標準筲,是我國先秦計量制度體系的實物代表。
叁
西漢圓儀
一套由木制漆盤和星宿刻盤組成的古代天文測量工具,1977年出土于阜陽汝陰侯墓。它采用赤道坐標原理設計,可用于觀測天體位置,是現存世界最早的赤道式天文儀器,比西方類似工具早1700多年,彰顯了中國古代天文科學的先進水平。
肆
阜陽漢簡
出土于汝陰侯墓,整理出簡牘二十余種,包括《詩經》《周易》《蒼頡篇》《春秋事語》《儒家者言》等。它們是漢代以前文獻的早期寫本,其中不少版本獨具地域特色,反映出楚地學術傳統的多元與豐富。漢簡保存狀態良好,是研究先秦兩漢文獻、文字演變與學術傳播的重要資料。
伍
西漢鎏金銅座玉杯
出土于渦陽嵇山崖墓,白玉與鎏金銅座結合,杯身輕薄透亮,座部繪有應龍、云紋、柿蒂花紋等華美紋飾。其工藝融合漢代制玉、鎏金及描金技法,代表了漢代貴族用器中的頂尖水平,也反映出當時飲食禮儀與審美品位的高度融合。
陸
新莽“大泉五十”青銅錢母范
1974年出土于界首市漢代古城址,是王莽時期“大泉五十”錢幣的母模,具有極高的制度與技術研究價值。母范結構嚴謹、鑄造規整,是古代官方鑄幣流程的實物證據,也證明阜陽一帶曾是新莽政權重要的制錢基地。
柒
新莽“劉氏去,王氏持”規矩銅鏡
出土于阜陽七漁河墓葬,鏡背銘文反映了王莽代漢時期的政治宣傳口號,句句充滿強烈時代印記,如“劉氏去,王氏持,天下安寧”。鏡面分區描繪青龍、朱雀、白虎等瑞獸,融合政治話語與美學表達,是新莽時期民間輿情與信仰的結合體。
捌
金白釉褐彩虎形瓷枕
瓷枕作臥虎造型,白釉胎上以褐彩和黑彩繪出虎紋、草叢、飛鳥等圖案,表現力生動。作為辟邪象征,虎形枕寓意鎮邪安神,也折射出金代北方民族與中原文化融合下的民間審美。枕上書“虎”字,寓意直接而有力。
玖
西漢銅肖形印
印章為一枚銅質圓形私印,印面刻一鷸鳥圖案。鷸鳥在古代常被視為天象之鳥,能“知天將雨”。結合汝陰侯墓中出土的大量天文器具與《日書》等天文典籍,這枚印章或代表墓主擔任天文觀測相關職務,是身份的象征,也反映了漢代早期職官體系中的天文職能構成。
拾
秦量器銅質銘文詔版
秦量器銅質銘文詔版,又稱秦量詔版,青銅質,長方形,長10.8cm,寬6.8cm,重0.015 千克。書文:“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新蔡斗。”
拾壹
清界首窯福祿壽喜人物紋罐
界首窯福祿壽喜人物紋罐,此件清界首窯福祿壽喜人物紋罐是界首彩陶中的一件精品,剔花工藝,罐體唇口直頸,溜肩鼓腹,其上分別刻畫卷草紋和開光人物紋。主體紋飾由一朵朵如意云紋組成四個圓形開光,開光內各刻畫一個人物,分別為福祿壽喜四星,表面施以綠釉裝飾,人物刻畫生氣十足,讓人愛不釋手。
本次“百大鎮館之寶”宣傳推介活動由安徽日報客戶端為主陣地發起,聯合“文博圈”“安徽文旅”等新媒體平臺共同推廣,活動將充分考慮社會推選,對初選的150件/套文物認真審選,最終產生全省博物館“百大鎮館之寶”宣傳推介名單。
來源:綜合安徽日報客戶端、阜陽市博物館、臨泉文旅體、界首文博
本文中圖片、文字、音視頻等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違規侵權請聯系我們,我們會第一時間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